武昌起义后筹组中央临时政府的议争(2)

辛亥革命网 2013-12-10 00:00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作者:胡绳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起义后,象黎元洪这样一个人被革命党人推出来做首义省份的都督,这就使革命党人在组织与掌握革命政权这件事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

  程、汤二人致陈其美通电发的第二天,即11月12日,江苏代表雷奋、沈恩孚,浙江代表姚桐豫、高尔登,又以同样的旨趣通电各省,要求各省公认伍廷芳、温宗尧二人为临时外交代表,并请各省派代表来沪组织临时议会机关。但是,武昌是首义之区,当时革命党的领导人黄兴、宋教仁又正在那里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奋战,成为中外集视的地方,相形之下,上海显然缺乏象武昌那样有成立临时政府的条件。因此,张謇等又于13日议定,“请求各省都督府公认武昌为中华民国新政府”(《赵凤昌藏札》第107册函电稿,《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页1050。)。后来,张謇把这一方案称之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张謇等庄蕴宽密函》,《赵凤昌藏札》第107册函电稿,《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页1070。)。

  程、汤二人致陈其美的通电11月11日从苏州发出,但正式在《民立报》发表是11月14日。在这一天,陈其美致各省都督邀请各省派代表来沪商组临时政府的电报也在《民立报》上发表。陈其美的这封电报,没有提到要各谘议局派遣代表,与程、汤的电报有所不同。但陈很快就接受了程、汤的主张,派代表出席他们发起的临时议会机关。

  11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五日),江苏都督府代表雷奋、沪军都督府代表袁希洛,俞寰澄、朱葆康,福建代表林长民、潘祖彝等,便根据“两省以上代表到会即开议”的集议方法,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打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旗号,并发出广告,要求各省代表到沪后,即到会参加会议。

  在江苏,上海、福建三地代表以“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名义,开议的第二天,即11月16日,程德全以《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为题,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为请孙中山归国组织临时政府致各省都督的通电。通电说:“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我公力顾大局,想亦无不赞成。”(《神州日报》1911年11月16日(辛亥年九月念六日)。)

  《神州日报》在刊登了程德全上述那封通电的第二天,即11月17日,就刊登了武昌临时政府的成员名单。这份名单是:

  总统        孙文

  内阁总理      黎元洪

  陆军部长      黄兴    次官   徐绍桢

  军谘长       孙武    次官   潘口

  外交部长      伍廷芳   次官   胡瑛

  财政部长      张静江   次官   沈懋昭

  邮传部长      温宗尧   次官   马君武

  民政部长      汤化龙   次官   高松如

  农部长       张謇    次官   谭人凤

  法部长       宋教仁   次官   詹大悲

  殖民部长      冯自由   次官(未详)

  海军部长      萨镇冰   次官   林口口

  学部长       于□□   次官   汪□□

  枢密院长      章太炎   王口口  胡口

  柯逢时(《神州日报》辛亥年九月廿七日(1911年11月17日)。)

  这份临时政府成员的名单中,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当时湖北、上海两地军政府中的革命党人是占了相当比重的。同时,它也考虑到新附和革命的旧军官、旧官员和立宪派人。这份名单是怎样提出的不得而知,但显然是以确认同盟会是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同时并考虑到武昌与上海两地参加光复活动的有关人物而确定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