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筹组中央临时政府的议争(6)

辛亥革命网 2013-12-10 00:00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作者:胡绳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起义后,象黎元洪这样一个人被革命党人推出来做首义省份的都督,这就使革命党人在组织与掌握革命政权这件事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次,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限制,同盟会事前没有能制订出对立宪派人和原清廷文武官员,在革命发展的过程中转而拥护共和的一些人的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他们在武昌起义前似乎根本没有研讨过这类问题。这就决定了各地的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按各自的认识自行其是。这种情况对革命党人建立和掌握政权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一般说来,革命党中的上层领导者在武昌起义后筹组中央临时政府的过程中,对立宪派人是没有采取排挤态度,而是力争与他们合作的。黄兴、宋教仁、陈其美、蔡元培、于右任等革命党人,在与张謇、汤寿潜、赵凤昌、汤化龙等立宪派人交往过程中所持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问题倒是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人所固有的拥袁反孙的基本政治立场,缺乏应有的警惕,缺乏必要的批评与斗争。立宪派人的这种政治立场,到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以后,表现得愈来愈加突出,最后终于成为袁世凯反对革命破坏共和的同盟军。

  再次,革命党人虽然很早就制订了《革命方略》,把建立革命政权放在重要的地位。可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建立民国后要进行建设,必须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却没有足够认识,缺少为革命而掌权的强烈意识。在这方面,黄兴可作为典型代表。作为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他本应把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中央临时政府放在突出的地位,并担当起领导责任。但事实上,黄兴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不够积极的。南京光复后,留沪各省代表选举黄为大元帅,要他负责筹组临时中央政府,他坚不就职,主张另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再由各省都督中选一副元帅,他自己愿领兵北伐,就是证明。黄兴是如此。孙中山亦有类似思想。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归国道经伦敦,听道国内有举黎元洪为大总统的消息,竟致电民国军政府说:“今闻已有上海议会之组织,欣尉。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请推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巩国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吾人必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孙中山:《致民国军政府电》(1911年11月16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页547。)作为革命党的领袖的孙中山,竟然认为推翻清朝以后的共和民国,可以允许象黎元洪、袁世凯这样的人物来做第一任总统,其他的革命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想而知。孙中山既然对于争取掌握政权问题作如是观,这就无怪乎当他后来迫于形势,让位给袁世凯时,根本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最后,革命党人本身组织的涣散,内部意见纷歧,许多革命党人地域观念严重,随着革命胜利,一些人日渐膨胀起来的个人权欲,也明显地影响到他们对革命政权的建立与掌握。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比,虽难以改变孙中山最后让位给袁世凯的格局,但如果不是革命党人组织上的涣散和意见上的纷歧,把更多的省一级的军政府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完全可能的。总之,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筹组临时中央政府这一重大问题上,之所以处于被动地位,不能迅速地建立起临时中央政府,并把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客观的环境不利于革命党人外,还与革命党人在认识上和组织上存在的弱点有着明显的关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