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辛亥革命》创作看“告别革命论”(3)
辛亥革命网 2012-01-16 00:00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王朝柱 查看:
就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公车上书吧,他们的本意是想通过和平的手段、借用光绪皇帝的权力达到维新变法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康、梁变法的终极目的是达到“皇位永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其性质是改良主义的。即使如此,慈禧太后也不允许,在袁世凯等“后党”军政要人的支持下,维新变法未过百日就遭到了血腥镇压。结果,谭嗣同等慷慨就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惶恐之中逃离北京,长年流亡海外。请问,持“告别革命论”者为什么不谴责投降卖国、残杀革命志士的清朝政府,反而大加责难谭嗣同等先贤从容就义的壮举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并开启了暴力革命呢?再设问:一个连搞点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都不允许的清朝政府,会恭手让出皇权、实行民主立宪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我们再看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法国、西班牙、丹麦和瑞典等国家,全为争夺海上霸权、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所必须占有的财富,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相互发动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战争,却没有一个西方学者把启蒙和救亡截然分开,也没有一个学者责难自己的国家救亡压倒了启蒙。如果我们再想一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布鲁诺和大科学家伽利略的命运,再想想法国大革命前的大思想家狄德罗和卢梭的命运,不就更加证明持“告别革命论”者提出的救亡压倒启蒙说也是一个伪命题吗?
简言之,清朝末年的国家机器是腐朽没落的独裁专制王朝,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彻底摧毁它。另外,在中国日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历史已经证明,打着洋务运动的旗帜从事实业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试图通过维新变法达到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也是死路一条。自然,“告别革命论”这个伪命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结论: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正确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这也是我创作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戏魂。
如何正确认识和艺术地再现辛亥革命
对剧作家而言,所谓正确认识和艺术地再现辛亥革命,就是利用戏剧这一载体,正确和艺术地把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化作生动感人的剧作。对我而言,就是要把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写成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因此,它要求剧作家在进入创作的时候,还必须刻意地去完成历史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化。
从严格的史学意义上讲,求得历史的真实是史学家的职责,而如何解读真实的历史,又是受着不同史学家的史学思维决定的。就艺术创作规律而言,所谓艺术真实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完成的。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种创作必须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受历史真实的制约。否则,剧作家笔下的艺术真实就是虚假的。为此,剧作家首先要吸收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其次还要完成由史学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唯有如此,剧作家创作的艺术真实才不仅具有史学品格,而且还能超越历史的相像真实——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1、全剧的风格和布局
说到《辛亥革命》全剧的风格,我的定位是史诗品格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所谓史,就是要求《辛亥革命》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地完整地真实地形象地再现从1905年到1916年以辛亥革命为核心的历史风云”,“对历史背景的交待,对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其基本尺度和主要情节都能经得起与基本事实的认真的对照”(李准语)。诚如前文所述,我写的辛亥革命是在完成了历史真实向艺术真实转化之后,又根据“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进行艺术再创作。所谓诗,就是要求我写的《辛亥革命》是一首戏剧化了的长诗,全剧的描写应尽量做到用诗化的语言,主要人物的对话不仅要有特定的时代感,而且还要有诗人的激情。唯有如此,才能写出一部史诗品格的电视剧《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