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辛亥革命》创作看“告别革命论”(6)
辛亥革命网 2012-01-16 00:00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王朝柱 查看:
为了真实地再现孙中山的情感生活——或曰大爱无疆的爱美人,我选择了与孙中山有关系的三位女性:一是元配夫人卢慕贞,再是忠诚的战友陈翠芬,三是革命伴侣宋庆龄。虽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最难写的是领袖们的爱情生活,一度被剧作家视为禁区,经常是避开不写。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在写电视剧《辛亥革命》中敢于闯爱情的禁区。应当说这三位不同的女性——尤其是陈翠芬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为观众所喜爱。
4、写好黄兴等革命家的众生相
辛亥革命是一场非常特殊的革命,从发动到发展,其核心成员、基本队伍都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每一个人也必然会在这场革命大潮中得到洗礼。请看:
黄兴自始至终都是辛亥革命的指挥者,他的忍辱负重的高尚品德为战友称道,同时也弥补了孙中山性格上的不足,对团结大多数同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孙、黄二人终因在某些具体问题上“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原因分手了,这对时处艰危的革命是个重大的损失,他们二人对此也是非常痛苦的。就要分手了,孙中山给黄兴送来一幅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若来时要共尝。”他们二人看着这幅对联许久难语,最后淌下了感情的热泪,并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宋教仁是一介固执的革命书生,同时又是一位“议会迷”。因此,免不了和孙中山的意见相左。可是当宋教仁为其迷信的议会道路付出生命的时候,孙中山送了一幅挽联,高度地评价宋教仁的历史功勋:“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再如章太炎,他早期不仅与孙中山结为金兰之好,而且还写出轰动一时的《驳康有为书》。由于他性格的原因,经常站在对立面反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作为编剧,我不仅要写出章氏特立独行的性格,还要写出国学大师的风采。比如他被袁世凯软禁在京城,依然是在墙上提诗骂袁:“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谁道江南徐骑省,不容卧榻有人鼾。”
为革命捐躯的方声洞、林觉民等先烈们都是二十几岁的留学生,他们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仰,心甘情愿地献出宝贵的青春。为此,我要用艺术之笔为他们树立一座革命的丰碑!
至于被后人引为文化大师的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人,我只能以敬畏之心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这既是电视剧《辛亥革命》绕不过去的难题,同时也是这部电视剧的一大特色。
自然,对叛变革命的刘师培、孙毓筠等给予严肃的鞭笞。对胡瑛、李夑和等革命者变成筹安会六君子,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就少许给些批评的笔墨。
5、重笔写好袁世凯的艺术形象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历史人物。他不仅几度左右清末民初的历史进程,而且他的身上还积纳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之道——或曰倡行数千年的权谋文化。因此,写好袁世凯的艺术形象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历经深思熟虑,我决定从顺势而为——静观待变——借势而上——造势抢权四个方面着笔完成袁世凯艺术形象的塑造。我的本意是:希望今天的观众从中悟出更深层次的治国道理来。
当年,司马迁讲到《史记》的创作时说,他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积30年之写作经验和教训,时刻在参悟太史公的思想胆识,感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最难的是打通历史和今天的时空,让今天的观众从感知历史的真谛中进而解读现实。换言之,剧作家必须把历史当作逝去的桥墎,把现实当作今日的桥墎,在空中架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大桥,艺术地完成历史和现实的沟通。好在电视剧《辛亥革命》播出之后,各界人士对此都发表了高见,我就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