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9)

辛亥革命网 2013-08-16 00:00 来源:《河北学刊》2009第6期 作者:罗检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戊戌到五四,新知识界基本接受了近代文明概念,但对其思想蕴含进行了辨析和反思。他们的认知直接影响了文明话语的形成及淡出,也折射

  结语

  在近代中国,“文明”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且是在西方观念和社会时潮双重作用下建构起来的话语。20世纪以来,人们不自觉地受文明话语的思想支配,视之为普世性的价值理念,并以之评判民族性和社会程度的高下。然而,“文明”,这个看起来全民信仰的价值理念,在近代中国实际上并非至善至美,而且明显地带有工具化色彩。许多人对近代文明的内涵一知半解,却借其附庸风雅,甚至为私利、私欲寻找依据。而一些学者、思想家则对文明话语相对地保持了清醒和警觉。即使知识界的趋新之士在大力引进西学时,也对西方文明观的思想内涵多所辨析,对都市社会所谓文明风尚进行了剖析和反思。社会风尚与精英思想畛域明显却又密切相关。日常生活蕴藏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英意识息息相通,而后者又往往汲取、总结、甚至引领着社会风尚。清末民初的精英思想对社会风尚的引导作用无疑是有限的,却推动了五四以后社会思潮的转换,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理念成为不容置疑的价值尺度,诸如文明、进步等。然而,这些看似当然的思想理念,并不一定能成为纯洁美丽的精神家园。它们多少存在形质化偏向,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摧残。近代学者阐扬其正面意义时,也对其负面或异化现象有所认知。他们的见解或许存在偏颇,却不乏真知灼见,有些见解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当人们日益为环境、资源和精神迷茫困扰之时,更需要重新探讨、认识现代化历程中的某些观念。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理性而全面地认识、反思近代理念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关于“文明”的定义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924页。这代表了当代文明概念的主流,在中国学术界影响甚巨。

  2 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4页。

  3 龚书铎:《近代中国文化结构的变化》,见《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4 方维规:《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史林》1999年第4期。

  5 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2页。

  6 《文明器具》,《新北京指南》第二编(下)第15类,北京撷华书局,1914,第12页。

  7 《文明游戏》,《新北京指南》第二编(下)第15类,第12页。

  8 李伯元:《文明小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第91至92页。

  9 李伯元:《文明小史》第8页。

  10 《上海时事谣》,《申报》1912年1月14日。

  11 《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大陆》第2年第2号,1904(按:一些论者均将此刊误写为《大陆报》,不知何故)。

  12 培卿:《论中国社会之现象及其振兴之要旨》,《东方杂志》第1卷,第12号,1904。

  13 康有为:《请设新京折》,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第367页。

  14 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565、574页。

  15 康有为:《陕西第一次讲演》(1923年),《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1097页。

  16 (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刘岳兵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79-80页。

  17 梁启超:《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第94页。

  18 严复:《政治讲义》,王栻编《严复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第1260、1258页。

  19 《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大陆》第2年第2号,1904年。

  20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第43-45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