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的分化与粘连(2)
辛亥革命网 2014-09-26 10:48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作者:马敏 查看:
形成中的商业资本集团从发生时序看,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中的商业资本集团早于产业资本而诞生。这里所说的商业资本,系指那种有别于传统商业的新式商业或传统商业中已经开始向近代过渡的部分。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埠通商后,随着进口洋货的涌入,在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通商口岸形成一批与进口贸易密切相关的新式商业,如洋布、洋纱、华洋百货、西药、颜料等等。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即有一批京广货店开始兼营洋货,七十年代左右始统称为洋广杂货铺,增大了经销洋货的比重,为近代百货业之始。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上海又有专销洋布的“清洋布店”出现。到1858年洋布公所成立时,已有同业十五、六家,1900年增为一百三、四十家,成为一种规模不小的新行业。(《上海市棉布商业》第1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六十年代以后上海又陆续有一批五金商店开设,到十九世纪末,全业已达57户。先后在上海出现的新行业还有颜料、西药、呢绒等。广州开埠后,“开设洋货店者,纷纷不绝”。仅在回文街等处,即达200余家。汉口开埠以后,也逐渐形成一批新的商业行业。据统计,1911年以前,汉口有洋布店40余家,专营洋布贩运的匹头号10余家,洋纱号20余家,五金商店35家。1901年左右,汉口50多家百货店所经营的商品,洋货占80%,土货占20%。(参见武群文:《辛亥革命前武汉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江汉学报》1961年第4期。)1896—1897年间,重庆洋布进口贸易全部操在27家商号之手,初步形成一种新行业。(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549—1550页。)北京著名商号瑞蚨祥1900年以前主要经营绸缎、土布,附带销售英美布疋、呢绒、钟表、眼镜等洋广货。1900年以后,逐渐转以经营绸缎和洋布、呢绒、哗叽等货品为主,土布反而成为兼营了。(《北京瑞蚨祥》第81页。三联书店,1959年版。)
新式商业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同出口贸易密切相关的商业,其中,有些行业是因出口需要而新产生的,如牛皮、猪鬃、羊毛等。有的是从原来经营农副产品购销业务的旧商业发展而来,如茶叶、丝业、棉花业等等。在出口贸易刺激下,大批新的丝、茶行栈相继设立,过去的旧式行商直接同洋行的收购活动挂上了钩。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上海城内已设有76家丝栈和丝号。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年,汉口地区的茶行一直保持在200家以上,茶栈则维持在10—20家左右。(罗威廉:《汉口》第133—134页。斯坦福,1984年版。)
上述同进出口贸易相联系的新式商业在性质上已与传统的旧式商业有别。第一,从国际资本运动的大视角看,这些商业活动既为外国资本主义工业推销产品,同时也为外国资本主义市场收购土产原料,构成外国产业资本国际循环过程的环节之一。它们实质上可以看作从属于外国产业资本的商业资本(当然,也不排斥经营少数华资工厂的产品和原料)。例如,“(英国)兰开夏的棉货一半是华商订购的,另一半则是由三、四家大进口洋行自己经营。其他进口洋货项目华商订购者所占比例更大,有些竟占75%。”(B.Brenan:《中国通商口岸贸易情况报告,1897》第12页。)第二,这类商业的经营方式也逐步近代化。首先,行业内部批发和零售的分工已明显形成。六十年代以后,上海棉布业中形成专营原件批发字号,零匹批发为主的字号和仍从事零售业务字号三种不同的经营类型。百货业中“经营华洋杂货批发业务,创始于咸丰年间”,位于内地的长沙在宣统年间有苏广洋货批零店共40余家,其中专营批发的有永安福、恒昌福等近10家。(《长沙百货业史话》,《湖南工商史料》汇编,第一辑。)其次,这些行业一般不再实行旧式的自产自销,而是采用经销、代销、包销、拍卖等新的成交方式,广告宣传也日益得到相应重视。若干新设商店通常都有较健全的薄记制度和较纯粹的雇佣制度,并采用新式橱窗装饰,注意商品陈列等等。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创建华资先施百货商店,仅投资五千元购置商品,而在橱窗装饰、货架陈设上则花费了两万元。(《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先施的经营管理方式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办法,如传统货店皆按货论价,先施则明码标价,实价不二;旧式商店交货收银就算成交,先施则无论购物多寡,一律发给收据。而且,先施百货商店还兼雇女售货员,逢星期日放假。“种种设施,皆华人商店所未经见者。”(《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
综上,我们认为,尽管新式商业在不同程度上仍保留着前资本主义痕迹,尤其在土产原料收购一头封建传统更为浓厚,但就其总体过渡水平而言,基本上可以划进近代商业资本主义范畴。与之相应,这类新式商业的经营者也就构成最早的民族商业资本家,但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依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