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8 00:00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200502 作者:郭世佑 邓文初 查看:
先是孙中山对吴佩孚的诚信表示怀疑,继而是吴佩孚对孙中山“以政治为纯粹的技术 ”(注:赵恒惕等编:《吴佩孚先生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8辑第67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版,第428页,第429页。)无法认同,尽管苏俄一再在促使双方合作,无奈两人彼此之于对方均无好感,合作即成泡影。
再看孙中山与张作霖的关系。
在当时的政治博弈中,孙中山也一直在寻求与张的结盟,特别是在谋求联吴未果之后。1922年9月22日,孙中山发出致张氏父子的联盟信。同年10月,孙派出汪精卫、伍朝 枢赴东北与张氏谈判,广东方面也在大造孙、张联手的舆论,以壮声势。1923年初,孙中山公开发布谈话:“予与张、段之三角同盟,进行甚顺利,当以之制吴佩孚,吴若不 从余之主张,当用联盟之力讨伐之。”尽管张作霖在国际国内的政治声誉已是臭名昭著,但在孙中山的眼中,毕竟张的实力仍属举足轻重,实力胜于雄辩。
在此之前,在孙中山的眼中,张作霖不过是听命于东京的胡匪头子(注:《复苏外交人 民委员会齐契林书》(1921年8月28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592页。)。自孙、张 结盟后,孙中山则在与苏俄对话的各种场合中为张辩护。他说,张作霖实际上是在想办法反对日本,他修铁路、建港口等,是准备用来对付日本人的(注:《孙中山致越飞的 信》(1922年8月27日),《联共、国民革命》第1册,第393页。)。对可能出现的苏俄干涉张作霖,孙中山也为其说项(注:参见:《越飞致马林的信》(1922年11月17日),《 联共、国民革命》第1册,第401页。《孙逸仙致列宁的信》(1922年12月6日),《联共 、国民革命》第1册,第163—164页。)。
尽管国内各政治集团、国际观察家对孙中山的联张政策大加挞伐,并将孙中山认作与 “旧军阀”并无二致的过时人物,但孙中山不为所动,继续坚持与张作霖的联盟。孙中山的联张政策及孙、段、张三角同盟,使他在国际国内的声誉颇受影响(注:孙中山的三角联盟,在国民党内部颇遭物议,参见桑兵:《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 《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75—76页。有关孙中山三角联盟的全面研究,参见娄向哲:《孙中山与亲日派军阀关系之探讨》,习五一:《孙中山与奉系军阀》,两文载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编:《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下册。)。
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关系更是耐人寻味。
陈炯明的实力无疑是孙中山1920年回穗重建北伐基地的重要依靠。在南方政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中,陈炯明是孙中山无法忽视的。然而,孙中山与陈炯明的不同政见,决定了这一联盟的暂时性(注:早在1922年,马林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就指出 ,孙与陈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陈“反对孙中山当选为大元帅,因为他认为中国应 实行地方分权而不是中央集权,他要求联省自治,同情吴佩孚的政策”(见《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174页、第190页);1940年代,李剑农也指出过,孙陈冲突的原因在陈炯明信奉的是联省自治,孙中山却要武力统一(见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505—512页))。1921年,孙、陈之间曾因总统选举、北伐问题发生冲突,最后以孙中山的失败告终。
孙与陈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乃是主义的不同。按胡适的话说,是“陈氏主张广东 自治,造成一个模范的新广东,孙氏主张用广东做根据地,做到统一的中华民国。这两个主张都可以成立的。”(注:胡适:《这一周》,《努力》第8期,1922年6月25日。)但在孙中山眼中,陈炯明的一切都是他给予的,陈必须忠于他个人,否则就是忘恩负义 。为了惩罚陈炯明部的军事“叛乱”,孙中山还一度不顾广州市民的吁请,下令海军炮轰广州城,造成平民伤亡。广州市民各团体在事变后集会商议,通过“维持粤局”决议四项:“一、通电赞成统一;二、请陈(炯明)回省主持;三、严限各方停战,如有一方不停,即视为三千万粤人公敌;四、组欢送孙大会。”(注:《国内专电(二):香港电 》,《申报》1922年6月21日。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版,第181分册,第416页。)6月26 日,广州各界代表赴永丰舰请求孙中山停止炮轰城区,被孙拒绝。孙中山说:“我今日实力虽不足,然终有吐气之日。若果陈氏今早抵省,我即今早开炮,今晚返省,即今晚开炮。汝等即赞成之,则自负责任”(注:《再纪各界谒见孙叶两人之真相》,《华字日报》(香港)1922年6月30日。转引自沈晓敏:《广州民众与陈炯明“六·一六兵变”》 ,《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0期,第25页。)。“如欲广州市区不发生战争,请你们 不要欢迎陈炯明进省。否则,陈炯明进省之日,即为我开炮之时。”(注:《孙总统坚持讨逆沪讯》,《民国日报》(上海)1922年7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 第40分册,第52页。)
尽管广东民众一再恳请孙中山以桑梓为念,多方调停,但他不为所动。他并非不知炮轰广州根本不能改变自己的军事处境,但为了“在赣诸军闻炮击而知我尚存,西湖逆贼闻炮击而知我不死”的目的,不惜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为代价,要挟广州市民不要欢迎陈炯明回省。为此,胡适批评说:“孙氏使他的主张,迷了他的眼睛,不惜倒行逆施以求达他的目的”,“远处失了全国的人心,近处失了广东的人心。孙氏还要依靠海军,用炮击广州城的话来威吓广州的人们,遂不能免这一次的失败。”(注:胡适:《这一周》,《努力》第期,1922年6月25日。就孙、陈冲突,胡适的评论在一年之后有全面的修正,参见《努力》第75期胡适的《一年半的回顾》。桑兵《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对此有颇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