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运动在民国初年出现了强劲势头,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思

  2、

  中国社会风俗在五四时期发生一定程度的演变,除了以上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旧风俗存在许多弊病,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社会风俗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封建时代的道德伦常通过圣人制礼作乐而注于风俗习惯之中,然后通过风俗习惯的传承世代相袭。即使没有读过孔孟之书的普通百姓,对传统道德也谨遵不替,靠的就是风俗的力量。社会风俗以其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社会存在和作用于社会存在。风俗醇厚固然是国泰民安的表现,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浇薄的民情风俗固然是社会衰败的产物,而恶风陋俗却又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加剧社会的危机。清雍正帝曾几次下令要豁除各种“贱民”的“贱籍”,但到民国初年“贱民”实际上还是受到歧视,孙中山不得不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开放“疋旦户惰民”,许其享有公权私权;30年代曾将农历称为“废历”,要求过阳历年,而不过农历年节,但老百姓却乐意“废物”利用,公历节日放假当然欢迎,而“废历”节日也是要过的。历史上和现实里许多城市关于不许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最后总是被民众的强烈要求和实际上的违禁行为弄得不了了之。风俗习惯固然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但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也要向习俗让步。如,古代律例禁止娶亲属妻妾,收兄弟妻者绞决。但事实上兄收弟妻,弟收兄嫂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较为穷苦的人家,因经济的原因,有此习惯。清嘉庆十九年不得不将旧律加以修改,改为绞监候。而实际上也很少追究④。可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往往就是风俗习惯在作梗。

  社会风俗对人的塑造也有巨大的能量,清末以来进步知识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之一就是国民性问题,从严复的“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到梁启超的“新民”说,再到鲁迅等人的“改造国民性”,都涉及到风俗习惯对人的影响。中国国民从外在形象到内心世界,从身体素质到思想素质,无不受到传统风俗的熏陶与影响。有学者著书论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其中“主奴等级心态”、“崇古守旧心态”、“尊天认命心态”、“恋家护家心态”、“道德至上心态”、“人情面子心态”、“恩仇偿报心态”、“男女大防心态”⑤等等消极心态无一不与旧风俗有关。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土吾民》中所列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也有“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耽于声色”⑥等等,这些也无一不与社会风俗有关。近代有几种旧风俗习惯比较突出:被外国人嘲笑的男人头上的辫子与女子毁形的小脚,是中国特有的风俗,使男人屈从于满人的压迫,使妇女成为家庭的奴隶。相信风水、迷信鬼神的信仰;孝顺父母、溺爱子女的家族情结;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尊卑有等、长幼有差的等级秩序等等,更对国民性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迷信堪舆影响到开矿山,修铁路。迷信来世使人们受宿命论的影响,不敢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重视孝道使人们不敢轻易地更改祖、父之道,思想趋于保守,活人成为死人的奴隶。家族情结的沉重使青年产生对家庭的依赖性,缺乏应付社会环境的能力。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习俗使妇女人格受到歧视,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等级制度使人丧失独立人格,让人不成其为人。所以中国人在国门被打开以后,发现自己与西方人的思想言行存在着许多差异,不能不产生自省与自责。

  在清末民初曾受到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巨大冲击的旧风俗,在袁世凯复辟时又死灰复燃。其表现为辛亥时期出现的“礼俗变易”受到一些封建卫道士的攻击,陈腐的封建礼俗又有所抬头,尊孔读经、祀孔祭天、复行跪拜礼和大人老爷之名称,竟与前清时代无异;以德盛坛、灵学会为代表的迷信思潮泛滥成灾,知识分子设坛扶乩,会道门则以左道惑人,总统竞选要测八字,军队打仗要拜九天玄女,军阀请张天师捉鬼,老百姓信风水停棺不葬;节烈观念对妇女的迫害愈演愈烈,烈女节妇传连篇登诸报端,“寡妇断臂”的故事⑦竟然重演;烟赌娼之害于今为烈……中国文化的落后传统暴露无遗。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抨击的吃人的礼教,往往与风俗有关。而旧风俗的泛滥又为反动的政治势力所利用,加剧了它的危害性。

  充斥三纲五常、忠孝节烈、三从四德、夷夏大防等旧伦理的传统风俗习惯,与民国宪法、政党、国会,与工厂、机器、火车,与高楼大厦、西餐大菜、洋装革履,与女子学校、自由恋爱、文明结婚之类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那些传承着封建道德伦常的风俗习惯,已成为建设现代社会的障碍。陈独秀著文论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不协调说:“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子不必同于父,妻不必同于夫。律以儒家教孝教从之义,父死三年,尚不改其道;妇人从父从夫,并从其子,岂能自择其党以为左右袒耶?”“妇人参政运动,亦现代文明生活之一端。律以孔教‘妇人者伏于人者也’,‘内言不出于阃’,‘女不言外’,妇人参政,岂非奇谈?”⑧吴虞也指出:“讲片面的孝,‘父母在不远游’,美洲就没有人发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朝鲜就没有人闹独立了。‘不登高,不临深’,南北极就没有人探险,潜艇飞机也就没人去试行了。”⑨为了建设现代生活,必须改革旧的风俗习惯,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对旧风俗习惯的反思与批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