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运动在民国初年出现了强劲势头,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思

  ③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④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5-97页。

  ⑤参见陆震《中国传统社会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⑥参见林语堂《中国人》(原名《吾土吾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⑦古代一官员未亡人扶丈夫灵柩回乡,途中投宿,旅店客满,发生争执,店主拉其臂,竟羞愤而断臂。近代又见此事重演。1918年12月,前常澧镇守使、营长、慈利县人宋迪健之妻王氏夜过澧水回家,随从士兵打着灯笼护送,在难行处用手拉了一下营长太太的手腕,该太太亦羞愤至极,“立以刃断所执之腕”。事见民国《慈利县志》,卷十八,纪事。

  ⑧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载《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

  ⑨吴虞:《说孝》,见《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10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1康有为:《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第220页。

  1216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见《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566页。

  13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载《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1日)。

  14参见拙著《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第292-295页。

  15《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50页。

  17陈鹤琴:《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原载《东方杂志》第18卷第4、5、6号,转引自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1、383、385页。

  18《盐山新志》(1916年),引自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81页。

  19《宣化县新志》(1922年),引自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34页。

  2021《雄县新志》(1929年),引自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34页。

  2228《牟平县志》(1936年),引自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249页。

  23《遂安县志》(1930年),引自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第631页。

  24《上海县风俗调查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12全宗,第18260卷。

  25《江苏省萧县风俗调查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12全宗,第18258卷。

  26《清河县志》(1934年),引自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522页。

  27《仪征县第一区风俗调查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12全宗,第18259卷。

  29《解县志》(1920年),引自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693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