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6)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新文化运动所推动的戏曲改良活动,在30年代普及到了县城:山东临清县“至民国十年以后始有新剧团之设,其中艺员为军学两界所组合,以改良戏剧为职志。从前荡曲及事涉迷信者,一变而为正大通俗之剧。其律吕声容折中新旧,于民众教育补助良多。”44在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民俗学运动中,搜集歌谣活动影响更加深远,在“五四”以后的各县县志中,多注意民间文艺和民间语言的搜集、整理,举凡民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等等,都有收录。这在以前的县志中是很少见的。这一活动还推动了新歌谣的产生,有的县志所收录的歌谣中就有讽刺军阀、官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人体模特走进课堂,进行人体写生教学,也是风俗变化在艺术领域里的突出表现。
受过五四运动洗礼,接受了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革命青年,将运动的激进精神和激烈行动带到大革命时期的农村,在那里他们掀起又一次移风易俗的热潮,使旧风俗受到更大冲击,并形成若干新的风俗。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风俗所包罗的内容很广泛,“五四”以后发生演变的情形也很多,因篇幅关系,以上仅就新文化运动所揭露和批判的若干重要方面举例说明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的关系,尚未涉及到的很多方面并非没有变化。
5、
五四时期移风易俗思潮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它破旧多,立新少,许多问题提出了,对旧风俗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批判,但用什么新风尚来取代它,缺乏思考与设计。理论多,实践少,有许多问题是纸上谈兵,因为新文化的提倡者们没有广泛地接触到民间的实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传统风俗在民间是怎样的顽固,民众改良风俗的条件又是如何匮乏,他们是不很清楚的。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发动群众一道移风易俗。
他们对传统文化否定多,缺乏分析,对中国的优秀传统视而不见,继承更少。他们把中国以往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等全部视为陈旧的东西,以义愤代替科学的分析,把中国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看作是“土人习惯”、“土人道德”,认为中国的法子与西洋的法子断断不可调和,中国的旧传统统统都在破坏之列。这种全盘否定的绝对化的思维方法,开“全盘西化”之先河。他们对本国文化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西洋文明统统顶礼膜拜,就难以为更广泛的中国人认同。这为复古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
新文化运动中还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行,像废除婚姻、废除家庭之类。有的人认为,即使是自由结婚,也是一种彼此互相专利的结婚,自由人是不应该属于谁人所有,因此应予废除。这种人主张独身主义,企图通过废除婚姻来废除家庭。还有的人主张废除姓氏,异想天开地要以编号来代替人名,试图用这种方式达到统一、平等。周作人曾在一篇文章中用“局长三九二七”、“三六八叔”、“六八八二妹”等人名和“统一局”、“平等厅”等机构名称来讽刺这种现象45。这种过激主张和行为是无政府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反映,它是人们探索新道路时的一种盲目选择。绝对化的思维方法与过激的言行,对后来的大规模群众性的移风易俗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很好总结的。
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它那种对旧道德、旧礼俗不妥协的彻底清算态度和革命精神,使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风俗演变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由于社会风俗的转移需要很多条件,“五四”以后新风尚的产生固然可以归功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而直至今天旧风俗的仍然存在,却不能简单归咎于新文化运动。这是我们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要注意的。
注释:
①参见拙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②拙著:《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台北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