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5)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运动在民国初年出现了强劲势头,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思

  大家庭制度有所改变,新式小家庭日多:牟平县,从前“家政统由家长主持,以大家庭为贵,故凡五世同居者,类皆旌表其门。……今则小家庭突多,男女成婚后即别创门户。”28

  新文化运动打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号,对封建迷信批判尤力,那么“五四”以后,中国人迷信情况如何?请看以下事实。

  破除迷信在观念上已为许多人接受:山西省解县县志的编纂者说:“窃以为中国好利之弊,皆中于迷信之说,不破迷信,中国必不能振兴。”29四川省江津县县志的编纂者说:“星命之说,阻人进取,影响社会,非细故也。”30两县县志的这些内容从文字到精神仍渗透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从前信巫不求医的人们改变了态度:在四川金堂县,“巫祝之风,如禳星、拜斗等类,疾病之家、愚民偶一为之。近日民智渐开,知信巫不如信医,故斯事渐罕见。”31河北沧县从前“有疾病不事医药,请巫祷神,贻误性命者亦有其人,近年来民智渐开,已多视此为无意识之举动矣。”32这里的“民智渐开”,与五四时期请来了“赛先生”不无关系。祀神举动有所减少:山西沁源县“民国以来,破除迷信,祀神渐稀。”33庙会出现冷落现象:河北新河县“近年以来,庙会远不如昔日之盛,盖民智日开,迷信风衰,且交通日便,都市勃兴,娱乐、交易多不专恃乎庙会也。”连庙宇也拆了一些:“全县寺观、庙宇、偶像,予以拉倒,庙产或充公,或左学款,迷信顿除,气象一新。”34在河北高阳县,拆庙宇盖学堂的事甚至编进了儿歌:“中华民国改了良,拆大庙,盖学堂。”35

  迎神赛会没有从前之盛:江西新建县“赛会一举,在往昔迎神之时颇盛,农民以赛会即可禳灾集福,能保一方清吉。现已破除迷信,此举已渐禁绝。”36

  丧礼中的迷信活动减少了许多:江津县“民国以来,守礼者尚不失旧制,开通之士破除迷信而不用僧道、地师,近于礼也。”37

  风水迷信也有所减杀:江苏宝山县“风水之说,虽未尽破除,而求田相宅,使先人骸骨历久迁延,不获窀穸之安者,则为近今所无,此不可不谓非风俗之改良。”38因笃信风水而停棺不葬的风气也有所减杀:在沧县,“从先亲殁停柩,久厝不葬者有之。近年来风气渐开,此种情形不多见也。”39

  在生活层面,变化更大一些。男女社交公开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京津地区学生界在革命斗争和社会活动中以实际行动实现男女社交公开:当男生因街头演讲而被反动当局逮捕后,女生冲破阻力前往探监;当日益发展的斗争形势需要联合行动时,女生团体与男生团体实行联合,1919年成立的觉悟社就是由人数相等的男女学生组成。在其推动下,天津学界首先实现大联合,在学生联合会里,实行男女“合室办公”。在湖南,几名女生加入新民学会,曾使周士钊回忆起来仍很有感慨:“当时女学生不敢讲社交,不敢多和男子见面,风气是十分闭塞的。她们都愿意加入以男子为基本队伍的新民学会,就充分表现了她们求解放、求改造的勇气。”40渐渐的舆论认为男女生一起共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地方上封建卫道士对此等现象的批评,从反面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影响已达于四川长寿县这样的边远县城:“今之侈口鼓吹者,动以公开社交相号召,其心理固未必不蔑视女子人格也。”41

  妇女的服饰也有了改观,“五四”以后女子时装店逐渐多了起来,对时装进行“立体剪裁”,突出妇女三围曲线,屏弃束胸旧习,连传统的旗袍也有了改良。据说,女子穿旗袍也是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要变从前女人的“两截穿衣”为男式的“一截穿衣”,蓄意要模仿男子42。烫发、旗袍、丝袜、高跟鞋,略施淡妆,是当时上海和各大都会妇女常见的礼服和妆饰,“它体现了一种简洁、高雅、开放、快节奏的生活方式”43。上着浅色斧口衫,下着深色裙子,齐耳短发上系一条缎带,冬天则披一条围巾,则是五四时期女学生的典型形象,与我们在那些描写“五四”前后故事的电影中时常看到的一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