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清中国社会形态刍议(6)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作者:冯天瑜 查看:
集权而又流动的官僚政治与自在自律的宗族组织形成二重结构:在行政管理上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在民间社会又有宗法制织造的广大而富于韧性的网络,形成国家“专制权力”与“社会基层权力”的彼此分工,“国法”与“人情”的相互契合。这种“宗法专制”二重社会结构与地主——自耕农制的经济形态相互维系。
官学私学并存互动、学仕一体的文教——选官体制,儒释道三教共弘的信仰格局,都在上述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内繁衍,并为之培养人才,提供观念支撑。
以上诸层面融汇成的自足性机体,具有顽强的延传能力。直至近代,在工业文明焕发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宗法专制帝制才逐渐解体,作为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一贯政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年月日清帝退位诏书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政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历史沉重的册页终于翻过,然而其神髓未灭,余韵流风影响久远。
(二)秦以下社会拟名: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简称地主社会)。
综论之,秦汉以降两千余年间,在中国长期延续的,不是渐居次要的“封建制度”,而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在西欧、日本有典型表现的封建化的三特征——农人农奴化、土地庄园化、政权多元化,中国秦汉至明清的大势与之背反,故秦汉至明清冠以“封建社会”,显然不得要领,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似可昭示这两千余年间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诸层面的基本特征。
当然,若能在三要素之上拟一总名,方称全解。参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非泛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段落的命名,均取该时代社会经济结构最核心的要素作标志,如“奴隶”(该时代生产者的主体为丧失人身自由的奴隶),“封建”(该时代实行“封土建藩”“封土封臣”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本”(该时代社会经济维系于资本的营运与增殖),皆画龙点睛之词。而秦汉至明清间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构成是田土私有的地主——自耕农制,简称地主制,此制又是这一时代的社会制度(宗法制)、政治制度(专制帝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土壤,故这两千余年中国社会似可简称“地主社会”。此一名目较之“封建社会”更切近秦汉至明清的社会、政治、经济实际;较之“专制社会”的偏于政制,更能昭示此一社会形态的本质。
对于此一拟名,笔者不敢自是。
这一点睛之笔,还须求之高明,并寄望于来日。
参考文献:
1.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
2.王国维。观堂集林[M]。卷十。
3.李剑农。中国经济史讲稿[M]。中国书局,1943。
4.清·许三礼。补定大宗议[M]。
5.宋会要辑稿:165册·刑法二。
6.严复。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左传·襄公四年。
9.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语。
11.左传·宣公十五年。
12.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13.左传·昭公四年。
14.陆贽陆宣公集·卷二。
15.明史·食货志。
16.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7.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8.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二程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朱熹。近思录:卷九·制度。
21.史记·淮阴侯列传。
22.汉书·景帝纪。
23.商君书·修权。
24.商君书·算地。
25.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26.史记·秦始皇本纪。
27.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28.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9.改正增补《哲学字汇》,明治16年。
3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1.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2.汉书·元帝纪。
33.西岛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史论[A]。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3。
34.洞富雄。天皇不亲政的传统[M]新树社,昭和五十九年。
35.远山茂树。明治维新时期的天皇及天皇制——对天皇不亲政理论的批判[A]。日本学:第六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6.谭嗣同。仁学:卷二。
37.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38.汉书·百官公卿表。
39.《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