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历史学界和教育学界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研究颇多,但以往多从教育学或教育史的视角出发,介绍孙中山的教育活动和人才观,引述孙中山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论述,评价孙中山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教育领域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人们开始从提高国民素质或改造国民性的角度论述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已有成果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问题的思考、孙中山改造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孙中山对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考等等,均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读后很受启发。对孙中山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的研究,不仅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的延伸,而且也是学术界以往对近代史上严复、梁启超、鲁迅等人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研究的延伸。本文拟从孙中山对国民素质现状的估计和为提高国民素质所采取的举措来论述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
一、孙中山对国民素质状况的估计
在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按照革命派的设想,凡是国民,均应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孙中山和革命派希望民国的人民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国民,树立一种全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孙中山将自己事业的重心转移到国家建设上,以建成一个国强民富的国家为己任。为达此目的,必须提倡教育,启文明而速进化。他认为国之强弱以学生程度为差。孙中山看到了今日之学生即明日之国民,如果学生程度不高,国民素质自然低下。而官员出自于国民,国民素质不高,官员素质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学生——国民——官员——国家,就是学生程度与国之强弱的关系链,所以孙中山积极参与发展民国的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创办新型学校,并注重社会教育。
孙中山既然重视教育事业的着眼点是在于提高国民素质,那么他当时对中国国民素质有一个怎样的估计呢?
在他的各种著述和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国民素质中好的一面,肯定了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优良传统和民众中的勤劳、勇敢、善良、礼貌等优秀品质。他对“忠”和“孝”作了全新的解释,“忠”不再是忠于君主,而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不再讲“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是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发扬传统道德中好的方面:“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讲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好的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1]这种对中国国民性进行分析,肯定其优点的思想,无疑比那些对国民素质全盘否定,把中国人说得一无是处的言论要高明得多。
孙中山也指出了国民素质方面还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孙中山眼里国民素质低下的表现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从精神层面看。一是缺乏独立人格。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长期处在专制制度的奴役和满洲人的统治下,“丧失人格久矣”。他所谓人格丧失不是指寡廉鲜耻,道德沦丧,而是指中国人奴隶根性重,缺少独立精神,生性怯懦,对很多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表现出麻木不仁,甚至放弃权利,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不敢争取,没有西方人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
二是缺乏公共道德和团结精神。由于家族主义的原因,中国人亲情太重,在父慈子孝的家庭道德非常发达的同时,社会公益心却很淡薄。由于享受过多的“社会自由”,国民在社会公德方面表现很差,在公共场合有时很不注重公德,不守秩序。在公共事务中自由散漫,人心不齐,一盘散沙,所以孙中山说:“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一片散沙,我们是承认的”,“因为自由太多,没有团体,没有抵抗力,成一片散沙”[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