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文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论述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指出孙中山针对国民素质低下的一些表现,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一是培养德、智、

  三是宿命论盛行。中国人迷信思想严重,历来信巫鬼,好淫祀,于是养成一种听天由命的观念。孙中山看到,国民身上存在严重的迷信心理:“凡事无不委之于天数气运,而不敢以人力为之转移也。”这种宿命论和悲观思想使人们昏昏噩噩,得过且过,不利于养成开拓进取的精神。

  2。从智能层面看。首先是缺乏文化知识。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知识程度不足,是无可隐讳的,因为中国教育事业很落后,学校很少,收费很贵,“故中国小孩子多半没有机会读书,都是很痛苦的;长到成人以后,谋生无路,更是痛苦;再到老年,便更不<得>了。”[2]505孙中山对于中国工人、农民没有必要的文化知识,不能读写,“有工业知识、农业知识的人太少”,工人没有知识就不能使用机器,农民没有知识就不会采用新法,孙中山对此感到痛心。

  进而是不懂科学技术。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士子进行四书五经的微言大义的传授,轻自然,斥技艺,以文为尚。孙中山认为正是“以文为尚”的风气使士子们皓首穷经,“废弃百艺,唯文是务”,以致很多人不懂科学技术,在排斥“奇技淫巧”的氛围下,无人敢搞发明创造,“新器之创造,新学之发明,人民以惕于死刑,罕敢从事”[3]。由于一向守旧,不想研究新法,使各种经济事业一天一天退步,“此国势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4]179

  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不高,没有参政能力。在清朝统治下,人民固然无国家思想,无国民资格。但进入民国后,国民处主人翁地位,一切可以自由,对于国家一切事件亦有主权,但很多人还是抱残守缺,不问国事。一生推行民权主义的孙中山认为“民国政治,国民均负责任”,但学校不谈政治,学生不懂政治,老百姓不关心政治,民主与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参与意识,自动放弃权利。国民从来不过问政治,当然就没有参政能力,缺乏议政的基本知识,连开会的程序都不懂,他说:人民“还不知道怎么样做主人”,不知道“实行民权”,遂使国中政权“为一般强盗官僚乘时而操纵之”,极大地影响了民权主义的推行和民主政治的实现。

  3。从身体素质方面看。主要是中国人由于贫穷,营养不良,体质普遍较差。孙中山认为国民普遍存在不讲卫生的毛病,不讲卫生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个人乃至国家形象,反映了国人修养方面存在着不足。

  孙中山从精神、智能、体质等方面指出中国人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说明国民素质普遍低下,需要在提高国民素质上下功夫。

  为了找到国民素质低下的病根,以便明确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方向,孙中山对国民素质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众所周知,素质是人的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产物,后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的先天的潜能。人们与生俱有的素质本来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后天又缺乏教育培养,先天潜能发挥不好,就会造成素质低下。孙中山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即“智”的来源有三:“一、由于天生者,二、由于力学者,三、由于经验者。”[4]17据此,孙中山认为,先天不足的人通过教育即“力学”,通过实践即“经验”,是可以变得更聪明一些的,但很多有志提高自己素质的人由于中国教育既不发达,又不平等,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无法改变素质低下的状况。他指出:“如教育问题,吾国虽自号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无力者,颇不乏人。其故在何?国家教育不能普及也。”[5]552除了教育不发达问题,还有教育的不平等问题:“圆颅方趾,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女子不能与男子一样受教育也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现:“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甚少。”所以国民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是否普及,是否发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