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三)发展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的措施。
为了实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孙中山作了很多努力。除了在制度设计上将新政权的建设和发展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一步一步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具备民主社会中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外,在教育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
1。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孙中山对于普及学校教育提倡不遗余力,因为他认为“惟教育主义,首贵普及,作人之道,尤重童蒙,中小学校之急应开办,当视高等专门为尤要。”为此他命令教育部迅即妥筹办法,通告各省,将已设之优级初级学校一并开学,其中小学校仍不可听其停闭,速筹开办[5]253。在地方自治问题上,孙中山认为办学校是大事。必学校立,而后地方自治乃能进步。他把兴办学校作为地方自治注重于衣、食、住、行四种人生需要之外的第一位的任务[12]220。后来,又把普及教育写进了中国国民党宣言:“励行教育普及,增进全国民族之文化。”孙中山认为“教育之道,非多设小学则智识无由普及,非更设大学则文化无由提高”,所以他既重视小学的兴办,也重视大学的创设。
2。积极提倡教育平等。鉴于从前教育的不平等,孙中山强调民国新办教育一定要注意平等。他提出建设一个新地方,首在办教育,一是要办普及的教育,二是要办平等的教育,令普通人民,不论贫富都可以得到教育,明确规定“无论贫富,十岁以下的儿童,都要给教育到底”[4]75。为了使贫寒人家子弟能够上学读书,孙中山还提出了免费教育的观念:“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以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12]220
3。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普及教育必须多开办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因此孙中山指出:“顾欲兴办中小学校,非养成多数教员不可;欲养成多数中小学教员,非多设初级优级师范学校不可。”因为大力兴办师范学校,既能消纳中学以上之学生,给他们以出路,又可培植将来教育之根本,是真正的当务之急[5]253。他还要求教师作为“先知先觉者”担当起教育民众的责任,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
4。热情支持女子教育。孙中山认为“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甚少。处于今日,自应以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他强调女子教育意义重大:“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望平权。女界平权,然后可成此共和民国。”因此他积极支持兴办女子学校,称赞女界共和协济会“谋联合全国女界,普及教育,研究法政,提倡实业,以协助国家进步”是“愿力宏大,志虑高远”,拨款支持她们开办女子法政学校。亲临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演说,希望她们谨慎小心,养成国民之模范,以便振兴教育[5]53、117、357。支持林宗雪募资开办女子蚕桑学校。
5。极力促进教育改革。孙中山虽然不是教育家,但他很关注教育领域的变革,经常在适当的场合提倡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极力促进中国的教育改革。早在1900年,在平治章程中作政治设计时,就提出废除科举的问题:“变科举为专门之学。如文学、科学、律学等,俱分门教授,学成之后,因材器使,毋杂毋滥。”[6]194
他反对读死书,而建议学生学习活的知识,他对留法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到外国去不要以能读死书求得一点知识为满足。你们应该除了专门科目而外,随时随地留心考察研究各国的人情、风俗、习惯、社会状况,以及政治实情等等。这些活的知识于你们学成归国之后,对国家、社会会有很大贡献的。”[12]165孙中山还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智识之外,当注重于双手万能,力求实用。”[12]225动手能力是学生素质中很重要的方面,孙中山能如此关注,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6。非常关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但国民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走出校门以后,还必须接受社会教育或者继续教育。青年孙中山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很好的思考。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作为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更加关注社会教育,并发展了他青年时代的观点,把社会教育视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新兴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他说,要“将民国造成一极乐之世界,非国民有充足之知识不为功”[12]637。所以除了学生要受教育外,中国人数四万万人皆应受教育。为此,他提出各地实行自治时,“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学,为年长者养育智识之所”,[12]225通过这些公共设施和机构对工农大众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觉悟,灌输文化知识,破除迷信观念,培养各种技能,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