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三、孙中山关于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思想评析
(一)传统与西方的多维视角。
从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思想的来源和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多重影响,并有与时俱进、与国情结合的价值选择。他讲传统,但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他讲外国,但注意结合中国国情。他肯定中国国民素质中好的东西,如在讲“忠”和“孝”的传统时,就能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而根据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加以新的阐释,已如前述。他倡导国民要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认为“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列强要抵抗他⋯⋯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2]253,这就大大超越了古人的胸襟。他重视教师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时,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外,很强调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使学生知道怎么样爱国,怎么样管国事。他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却抛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嘱托学生:“第一是要立志。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立志要合乎国情。”[8]533
在孙中山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中,西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欧美、日本教育普及,国力强盛的艳羡,对社会主义者关于教育平等主张的借鉴,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对欧美学会、报刊、图书馆、演说厅等社会教育事业的模仿。他对西方文明的吸纳,都是紧密地结合了中国国情,根据本国的需要与可能加以提倡的。比如说,像欧美、日本一样全国普及教育一时难以做到,他便建议在一邑一乡先普及教育,他建议先立兴学之会,研究办学方法,总理办学事宜,捐助办学经费。然后按每百户设男女蒙馆一所,对男女儿童少年进行启蒙教育,在城里设大学一所,选择蒙馆中聪颖子弟入学,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样由点及面,逐步实现教育的普及。
这种传统与现代、西方与国情的多维视角,使孙中山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非常丰富,既具有中国特色,有极富时代精神。
(二)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国民素质低下或国民劣根性严重,确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东西方列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近代以来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很关注提高国民素质或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戊戌维新时期,严复认为,西方人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中国人缺乏自治能力而不能享自由,则是由于民力已恭,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一句话,即国民的血气体力、聪明知虑、德行仁义等素质均很差,要使中国走向自由富强,必须首先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3],即在体、智、德三方面提高国民素质。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看到国民性上存在的问题对变法的影响,激愤之余写下了著名的《新民说》,发挥了严复的思想,指出国民素质中存在的爱国心薄弱、独立性柔脆、公共心缺乏、自治力欠缺等问题,并分析原因为:政治上的专制政体之陶铸和近代霸者之摧锄,外力上的屡次战败之挫沮,经济上的生计憔悴之逼迫,教育上的学术匡救之无力,提出了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即保守中国优良传统)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即吸收国外先进文明)两途并举以提高国民素质的“新民说”[14]。
孙中山从自己的革命经历中更看到国民素质的严重性,对其革命活动,冷眼旁观者有之,视为乱臣贼子有之;民国建立后,人们并没有参与政治的热情,国民素质不高对革命的消极影响令他痛心疾首。从前面论述的孙中山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主张和采取的举措中,可以发现,他对严复、梁启超等人的许多主张有所继承,更有所超越。所谓超越,是指他作为革命家和政治领袖,欲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国民素质提高的障碍,用革命的方法和奋斗牺牲的精神推翻专制制度和满人统治,以国家的力量来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