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7)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孙中山的思想对后来人们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言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思想家、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造国民性问题。鲁迅甚至是因为看到国人精神麻木觉得要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才弃医从文的,他参与早期的革命活动,终于成为一位愤世嫉俗的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职志,虽然他没有认识到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在解决国民性问题上的重大意义,但他那种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却是受到孙中山革命精神的影响的。另有一批教育家,通过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等途径来实践普及教育、教育平等的主张,从思想启蒙和教育救国的角度来提高国民素质。后来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也包含了道德重建,提高国民素质的诉求。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提高国民素质或改造国民性的努力中,孙中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政治伟人的价值取向。
孙中山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除了青年时代给郑藻如、李鸿章的上书中的思考以外,政治色彩都十分浓厚。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对国民素质的估计、对国民素质低下原因的分析、对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都贯穿着他的政治目标。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关注提高国民素质,目的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投入到他所倡导的反清革命中来,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诚如有的论者所言:“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关于国民素质问题的思考,主要是围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中心展开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抗殖民主义的特征。”[15]这些思考和宣传,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一定的国民心理基础。孙中山希望通过政治革命来改造国民性,以为革命以后一切创新,国民的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然而革命以后,国民素质问题依然如故,这时他才意识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革命问题,还需要长期的培养、训练。所以他对教育普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重视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实现人的现代化,动员国民更好地参与国家管理和建设,实现其三民主义理想和振兴中华的愿望。
结合政治需要来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是当时孙中山反清革命和反对军阀的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了孙中山作为一位政治伟人的价值取向,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种结合忽视了国民素质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讲,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根本改变人的状况,从而自觉地推动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16]。
从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和梁启超的“新民说”,到孙中山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再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呐喊,蔡元培、晏阳初等人的“教育救国”,再到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手段来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过,每天都有人在讲提高国民素质,使中国人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照那些先知先觉们所反省的国民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对照各种精神文明建设运动所设定的目标,国民素质的提高还很有限度。笔者以为,人的现代化不说是一个永恒的议题,也起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民素质的进步将始终跟不上形势的要求;而国民将一些老毛病改掉了,可能又会产生一些新毛病。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永远不能停步,要不断地提出新要求、新口号,不断地更新思路和方法,使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能取得更大成效。在这方面,经常回顾一下孙中山等先贤关于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和举措,对我们会有许多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辛亥革命资料[J]。近代史资料,1961(1):24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所)。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孟庆鹏。孙中山文集[G]。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94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所)。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