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环志略》创制新语的贡献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清代道光、咸丰之际(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是中国社会发生近代转型的开端,从而也是西学东渐力度剧增的起点。继明清之际以后,此间再度进入新语译介的活跃期,一方面,欧美入华新教传教士竞译西书,创制新语,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士人也参与译业,而主其事者,是经世派官员(林则徐、徐继畲、姚莹等)与经世派学者(魏源、夏燮、梁廷 等)。本文专论道咸间经世官员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为对译西洋概念而厘定新语的贡献。
一
徐继畲(1795—1873),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进士,历官广东巡按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署闽浙总督。徐氏任职广东、福建时,恰值东南海疆多事,遂在辖区布置防务,并用力了解外部世界。徐氏在广东时结识第一个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1814—1843),在福建更与美国传教士雅裨理、甘明,英国博物学家、首任驻福州领事李太郭(?—1845)及夫人,继任领事阿礼国(1809—1897)及夫人,英国驻香港总督德庇时等有所接触,逐步“了然于世界大势”。其中予徐氏西方知222识尤多的是雅裨理,徐氏任福建布政使期间与之交往,徐氏后来追忆:
道光癸卯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人雅裨理,西国多闻之士也,能作闽语,携有地图册子,绘刻极细,苦不识其字,因钩摹十余幅,就雅裨理询译之,粗知各国之名,然匆卒不能详也。①
雅裨理(Abeel David,1804—1846),美国新教传教士,受“海员之友社”派遣,同裨治文(又名高理文)一起于1830年2月抵广州传教,又转往南洋,1842年抵厦门鼓浪屿传教,1844年1月首次会晤徐继 。雅裨理在日记中记述道:
不久前,厦门来了一位帝国的布政使,派遣他来的目的主要是为外国人的活动限制一个范围。……他是我迄今遇见的最好问的中国高级官员。在他提出有关外国的许多问题之后,我们提议带一本地图来,把他最感兴趣的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指给他看。②
在以后的日记中,雅裨理这样评价徐继畲:他既不拘束,又很友好,表现得恰如其分。很明显,他已经获得了相当多的知识。他了解世界各国状况的愿望,远比倾听天国的真理急切得多。①
另一传教士乔治·史密斯称徐继畲“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他对西方地理和政治的熟悉程度,简直令人吃惊。……在一本价格昂贵的美国出的地图册上,他贴遍了中文名字。这本地图册是他在广州时的一位下属官员赠送的”。②
“西国多闻之士”雅裨理等人口授的西洋知识,拓展了徐继畲的视野,他进一步搜集西洋人编译的相关资料,如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西游地球闻见略传》、郭实腊的《万国地理全集》、玛吉士的《地理备考》等;又考析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的舆地著译,如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南怀仁的《坤舆图说》等。对于这两类著译,徐氏取分析态度,他说:
泰西人如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之属,皆久居京师,通习汉文,故其所著之书文理颇为明顺,然夸诞诡谲之说亦已不少。近泰西人无深于汉文者,故其书多俚俗不文,而其叙各国兴衰事迹则确凿可据,乃知彼之文转不如此之朴也。③
比较起来,徐氏更看重道光以来入华的西洋人的“汉字杂书”,虽文字粗鄙,但内容较切实和新近。他在阅读这类“杂书”时,每有疑问即向甘明、雅裨理、李太郭夫妇、阿礼国夫妇等洋人当面请教,务求真知。此外,徐氏还广为参考本国官私典籍,如历朝正史及各种舆地论著——郦道元的《水经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陈资齐的《海国闻见录》、谢清高的《海录》、王恽的《泛海小录》、邵星岩的《薄海番域录》、黄毅轩的《吕宋纪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