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环志略》创制新语的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在参较中外群籍,口问笔录,详加考证的基础上,徐氏逐步手记成书。他叙述这一过程道:
明年再至厦门,郡司马霍君蓉生购得地图二册,一大二尺余,一尺许,较雅裨理册子尤为详密,并觅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余复搜求得若干种,其书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余则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④
这里所称“久之积成卷帙”,指初编《瀛环考略》2卷和续成之《瀛环志略》10卷。“瀛”指大海,“瀛环”指大海环抱的全世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战国末年齐人邹衍(约前305—前240)谓中国之外有大九州,稗海环之为一州,九州更有“大瀛海环其外”。徐氏借“瀛环”名书,以指其为世界地志。
道光二十四年(1844)初,徐继畲草就《瀛环考略》,该年七月,在《考略》基础上撰成《瀛环志略》初稿,后又修订补充,“稿凡数十易”,“五阅寒暑,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⑤,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完成10卷本,近15万言,按洲述各国史地沿革、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着重介绍西方国家史地、政治、经济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徐氏1841年称英国为“逆夷”⑥,在《瀛环考略》中,仍用“夷”称西洋各国,而《瀛环志略》则全部删除“夷”字,代以“洋”、“西洋”,反映出徐氏是较早跳出传统“华夷观”,理性看待外域的先觉者。
《瀛环志略》初刻本(戊申本)年在福1848州问世,士林间反应冷淡。因其时正在《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朝野出于对西方的愤恨忌讳,论及西方长处,而《瀛环志略》则对英、美、瑞士,等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多有正面述评,如称英国为“强且富”之国,又说“英吉利之人……心计精密作事坚忍,气豪胆壮,为欧罗巴诸国之冠”。⑦被时人认作“颇张大英夷”(曾国藩语)。该书后于1850年重印一次(庚戌本),仍流传不广。同治五年(1866)徐继畲任总理同文馆事务大臣,总理衙门于年重刻《瀛环志略》,以1866之作同文馆教科书,其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读本。徐氏著《瀛环志略》,意在供“任远事者”参考,而此书确乎起到这种作用,清末出使外洋者,莫不携带一册,随时查阅。1867年使欧的斌椿,1875年使欧的黎庶昌,1876年使欧的郭嵩焘、刘锡鸿,同年游历欧美的李圭,1890年使欧的薛福成,1894年使日的黄庆澄,都随带该书,并沿途核查校对。黎庶昌赞曰:
所经过山川城市,风土人情,《瀛环志略》所载,十得七八,乃叹徐氏立言之非谬。1
《瀛环志略》不仅成为清末“出国指南”,而且是国人直面世界的启蒙书,康有为于1874、1879年两度细读此书,“为讲西学之基础”①。梁启超1890年乡试落第,途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②。足见此书为近代先进人物获得世界知识提供了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