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环志略》创制新语的贡献(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晚清经世派官员徐继畲所撰《瀛环志略》厘定一批对译西洋概念的新语,涉及地理、器物、政治等方面名词,成为现代新术语的前身,对传播西

  徐继畲对音译地名,取审慎态度,尤注意考析翻译来源,他指出:“泰西各国语音本不相同,此书地名有英吉利所译者,有葡萄牙所译者。……如花旗之首国,英人译之曰缅,葡人译之曰卖内。卖读如美,内读如呢。”经徐氏的译音辨析,已经接近于今译“美国”了。

  《瀛环志略》详考西洋诸书,又直接从西洋人口谈、笔书中获得印证,故所音译的西洋地名(如俄罗斯、日耳曼、普鲁士、维也纳、伯尔尼、波罗的海、西班牙、葡萄牙、摩纳哥、荷兰、比利时、瑞典、土耳其、希腊等)较为准确,一直沿用至今,难能可贵。该书还对一些西方术语作意译尝试。如《四洲志》将美国国会“议员”(Representative)音译为“里勃里先特底甫”,《瀛环志略》意译为“贤士”;《海国图志》把“议会”(Parliament)音译为“巴厘满”,《瀛环志略》意译为“公会所”;蒋敦复的《英志》将“总统”(President)音译为“伯理玺天德”,《瀛环志略》意译为“总统领”,今译“总统”为其省文。徐氏的这些意译词虽未流传下来,但其造词,含义比较准确,用字简洁明快。不过《瀛环志略》意译西洋术语固然有助中国人理解和记忆,却也容易造成对本义的曲解。如以“贤士”译Representative(议员),可能被理解为“有德行的学者”,与“议员”相去甚远。徐继畲创制意译词所遇到的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诚如美国学者德雷克所说:

  中国语言及其书面形式,作为外来思想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折射率,当通过这种语言及氛围的透镜时,原象就会发生变化。2

  不过,就整体而言,《瀛环志略》是19世纪介绍西洋知识的图书中厘定新语较为准确可信的。康有为在比较《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的译名后,得出的结论是:

  《瀛环志略》其译音及地名最正,今制造局(指江南机器制造局——引者)书皆本焉。《海国图志》多谬误,不可从。3

  徐继畲与魏源对有些译名的选择,较之同期传教士的译名更为准确,显示出道咸间中国经世派士人对中西文化及概念的理解,确切性往往高于传教士。如《瀛环志略》及《海国图志》将美国的国家元首President音译为伯理玺天德,又意译为“总统领”、“大统领”,用语较为妥当。而西方传教士直至19世纪60—70年代在所刊西书及《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等期刊中,还将其译作“皇帝”,称美国总统选举为“选举皇帝”、“皇帝四年受代”等,以后林乐知发现此译不妥,在《万国公报》上以“本馆主”之名,于1875年6月撰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介绍美国的民选政治,以正其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