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商事习惯变迁(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中国近代史上,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由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有一部分地方沦为了殖民地)的同时,封建社会在外力和内力的作用下,

  于是,一些商店先后参照西方商业企业的精神,改变经营管理办法。有的采取家店分治办法,店里的开支与家庭的开支严格分开,使职工的红利有了保障。有的采取核定资产,责任经营,若几大房轮流管理店务,交接班时则要清算盈亏和借支,亏损和借支由本房应分利润中扣除。有的干脆实行合股制,计算各房应占股份,按股分红。有的吸收店外资本或在店高级职员入股,改独资经营为合伙经营,并在招牌上加“协记”、“合记”等字样。有的商店让职工在店内储蓄,凑足股额即转为股本,到年终按股分红。这种办法把经营者甚至一般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店铺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减少了老板与雇员的利害冲突。在合伙经营的某些商店中,为避免股东抽股时资本额减少,废除合伙议据形式,改用股单作为投资凭证。股东退股时,只能将股权转让他人,而不能抽走股金。这种办法已含有现代股份制的一些因素。由于股份公司可以比传统的合伙经营方式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中国商人们对西方的股份有限公司很感兴趣,到1904年清政府公布《公司法》以后,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大型近代企业的标准模式渐渐被许多旧式商业企业所采用。

  三

  “商事习惯”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商业例规与习俗惯制,它是都市习俗、商业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商事习惯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尚处于一种过渡阶段,商业中的古老传统向现代经营机制转化的进程比较缓慢,一部分旧习惯发生了不彻底的转轨,一部分却根深蒂固,于是在商界中出现了停滞与转变并见,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局面。下面着重论述商事习惯中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若干积极现象。

  1由内向型经营向外向型经营的转变

  如所周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执行一种“闭关政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政府丝毫没有通过出口增加财政收入的商业观念,一方面限制外国人自由地与中国商民交易,另一方面对中国商人出海贸易亦加种种限制,使明代已较发达的海上贸易出现萎缩状态,中国商人少有出洋贸易者。大多数商人只好把眼光盯在国内市场,从事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买卖。就是在国内市场上,他们也难大展身手,封闭在城墙内或局限在庙会、集市中的狭小市场和有限的商品品种与商品流转额,使他们的经营活动只能是一种内向型的。这种经营既不利于商业本身的发展,也阻碍了通过中外经济交流实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以后,对外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对外贸易固然有人们常说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同时它还有事物的另一面,即中国商人所进行的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国门打开以后,中国商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关注国际市场上的风云变幻,研究“商战”的战略战术。开始,中国商人的进出口贸易是经过洋行进行的,尚缺乏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权,国外行情、货物滞销、市场价格都无从知道,信息极不灵通,进出口货物的品种、数量、价格均由洋行操纵,商界人士称这种情形为“过黑河”。中国茶商曾委托洋行以寄卖形式(OnConsign-ment)做茶叶外销业务,在伦敦国际市场上总是亏本,屡试屡败。愤慨的中国商人渐渐认识到:“华商必须自闯天下,在国外建立关系,做到直接出口,否则不会有生路。”⑦于是,华商努力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地位,自己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一些有眼光的商人根据国人消费习尚的变化和民族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或者在通商口岸设立“东洋庄”、“西洋庄”,或者直接到日本、欧美去开设“办庄”,采购回新式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改善工业生产的条件。有的则看好国际市场行情,把商品化了的农副产品推向世界,为扭转中外贸易逆差,换取中国经济近代化急需的外汇贡献了一份力量。如,清朝末年,中国一向视为出口贸易之大宗的丝、茶,在国际市场上销路突然不畅,此事引起清政府和各地商界的重视,通过驻外使馆的商务委员调查欧美各国销场情形,拟订商战之策。他们考察外国人的风俗习尚,了解其对丝、茶制品的嗜好与要求,比较中外丝、茶在工艺和质量上的区别,提出改良我国丝、茶生产的办法,经过工商界的努力,终于在民国初年使丝、茶出口数量大增。

  中国商人走向国际市场后,必然要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洋商。长期以来,资金雄厚、数量众多的洋行操纵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对外贸易,造成外贸的不平衡。华商所经营的外贸,无论实力或是市场,都难以与洋商颉颃。然而,中国商人在与洋商的竞争中并不总是失败者。19世纪70年代,由旧金山运往中国的面粉几乎由粤商包办,美商难以插手;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运米生意绝大部分也为华商所经营。上海华茶公司的股东均是过去搞寄卖吃过外商亏的茶叶商人,他们总想自己在国外闯开局面。虽然初试锋芒遭到挫折,但他们并不气馁,而是利用“天时”(1925年五卅运动抵制英商英货的时机)、“地利”(中国人在中国做茶叶生意,少了一层买办开支)、“人和”(华商同业的支持,茶商将最好的茶叶卖给该公司)大做茶叶出口生意,引起外商瞩目,获得美国卡德曼赛公司在华的经理权,销路大开,后来又打开了北非市场。上海的洋商看到华茶公司排挤不掉,不得不让它参加了“洋商茶叶公会”,华茶公司终于取得了与洋商平起平坐的地位。航运方面,轮船招商局不仅在国内航线上打破了洋商独占的局面,而且把航线延伸到日本、南洋和欧美,在横滨、神户、长崎、安南、新加坡等处设立了分局、栈房。民国年间,一些大的航运公司如北方航业公司、三北轮埠公司等也有经营国际航线的。中国商人及其所经销的货物终于能够经由中国的轮船往来于中外各港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