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商事习惯变迁(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作者:严昌洪 查看:
从内向型经营向外向型经营的转变,既是旧式商业向新式商业转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反过来它又是促进旧式商业向新式商业转化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
2经营管理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在旧式商业中,大型商店都有一套经营管理办法。这些各具特色的办法是积几百年经验总结出来的,然而,在近代新的形势下,旧式商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存在许多局限性,如经营方面的随意性,管理方面的封建性,信誉制度的原始性,与新式商业经营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不能不影响那些老字号在现代市场上的竞争力。近代以降,新的市场竞争形势迫使商人们逐渐改变经营管理方法,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固有商事惯例、符合企业实际的现代经营管理制度。
(1)服务规范化。规范化的服务是实行服务规则管理,即拟订切实可行的服务规范和守则,统一要求,统一实行。1937年创建的武汉中国国贷公司就是武汉地区实行服务规则管理的典型。该公司规定了一套以“信誉第一,顾客第一”为准则的服务规则,要求职员都要切实遵守,对违反服务规则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1942年开设的四川宝元通上海分公司也将服务态度方面的要求写入《店规》。这种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既使商店职工有章可循,又使顾客得到称心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商店的信誉。
(2)管理制度化。商业企业的管理是一种系统工程,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它的正常运行。许多商店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经验,制定了一套包括货物进销、银钱收支、职工管理(其中又包括聘用与辞退、日常考勤、工资奖励、福利待遇等方面)、学徒(练习生)培训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拿银钱收支制度即财务制度来说,民国初年引进的西方复式记帐方法与帐簿组织,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四柱清册”和上收下付的“流水帐”,开了我国新式会计制度之先河,有利于各工商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制度。
拿职工管理制度来说,本世纪3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些从西方借鉴来的管理制度,一是商务印书馆和国贷公司两家率先使用了“考勤计时卡”,采用计时钟校卡箱打卡的办法实行科学的人事考勤管理;二是大型公司在招收新职工时,对求职人员的语言、行动、服装、仪态、体格、思想、嗜好、学识和经验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逐一登录《谈话记录表》。这种表格的内容设计显示了科学管理的水平。
至于行业内的管理,在近现代也有新的发展,许多原有的商事惯例逐渐演变为成文的行业规章。如上海华洋杂货批发行业就曾制定了《业规》6章22条,对同业之间在业务经营管理上统一要求,相互约束,尽量避免混乱的无序化行为。为了维护这种行业规章的执行,还设立了一些机构来进行协调。各城市总商会下均设有商事公断处,负责调解和处理商事纠纷。有的行业设立了联营办事处,统一价格,分配货源,制止不正常竞争。北京东安市场则成立了商民董事会,调解商贩争夺地盘的冲突。业规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的建立,为同行业的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保证。
(3)商标普遍化。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商品和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营管理方法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商标。从《清稗类钞·农商类》“商标”条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清末中国人对商标的认识:“以绘画图样作商品之标识,依法律于官署注册,禁人假冒者曰商标。既经注册,有冒用之者,得依法律惩罚。”这已很接近今人关于商标的认识。清朝末年颁行的《商标注册暂拟章程》和设立的农工商部商标备案组及津、沪海关商标挂号分局,主要是为外商注册商标服务的,因为当时各国商人常因商标问题在中国发生诉讼,而中国商品注册商标还很不普及。民国时期建立了包括《商标法》、商标局和商标诉讼在内的一套商标制度,增强了工商界人士利用商标注册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犯的意识。如汉口民生大药房以“苏东坡乘驴”为注册商标的金灵丹被人仿冒,市面上出现了“黄豕彦乘驴”的“新金灵丹”和“宫保乘驴”的金灵丹,民生药房根据《商标法》,运用交涉调解和诉诸法律的方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吸取教训,制订出新的措施,除了必要注册的商标、商品、商号的种类外,凡属字音、字形相似的,尽量注联合商标,避免旁人在商标法上钻空子,并在包装方面精益求精,时时翻新,以防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