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商事习惯变迁(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作者:严昌洪 查看:
3新型经营模式的移植
在近代史上,中国商业的现代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的带动下走上轨道的,它必然要打上“西化”的烙印。这种西化的现象除了前文已涉及的对西方经营管理制度的刻意模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注意,那就是新型经营模式的移植,最先出现于西方社会,在中国古代闻所未闻的一些新型经营模式由西方商人陆续引进中国后,逐渐为中国商人所接受。作为大宗商品和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所,1891年由外商首先创设于上海和香港。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证券交易所法》。1920年前后中国涌现出第一批华商交易所,经营代发股票和公司债券及其他信托业务的信用机构信托公司亦应运而生,形成一股“信交狂热”,由上海而及于北京、汉口。“欧美拍卖之风,惟津沪仿行最早”,而到民国年间,各地经营拍卖业者逐渐增多。为商业服务的各种中介机构,如,为进出口商品作检验鉴定和为保险公司作损失鉴定的公证行、代客户办理货物报关手续的报关行、为当事人查核帐册和设计财会制度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在外商开办以后华商仿而行之。这些新型经营机构的出现,进一步活跃了资本市场和物资市场,其所吸引的游资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其灵活便捷的交易方式为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各种中介机构的设立,打破了洋商对公证、报关、会计师事务的控制。这些新型经营模式的移植表明了中国商人试图与国际商事习惯接轨的愿望与努力,在促进中国商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曾国荃:《曾忠襄公奏议》,卷29,第8页。
②《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引自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6页。
③同上书。
④民国《汝城县志》,卷21,《政典志·礼俗下》。
⑤郝延平:《晚清中美商业资本主义与中国近代化》,载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⑥珀金斯:《从历史的观点上来看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引自《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第122页。
⑦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本文作者: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