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李文海 查看:
当辛亥革命尚在进行的过程中,这一伟大历史事变的参加者或目击者,就颇有一些人注意并强调了灾荒同这个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武昌起义后三天,当地的革命者在一份告全国各省人民的檄文中,谈到了"不可不急起革命"的三条缘由,最后一条就是"全国饥民,数逾千万,迫饥寒而死者,道路相望",而清政府却"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20天后,严复在致《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一封信里,把"这场起义的远因和近因"归纳为四点,末一点则是"近几年来长江流域饥荒频仍,以及商业危机引起的恐慌和各个口岸的信贷紧缩".显而易见,频繁而普遍的自然灾害被认为是辛亥革命运动发生的一个直接诱因。
既然如此,较为具体地考察一下辛亥革命时期的灾荒状况,并且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角度,努力探究当时的灾荒对这场革命产生了一些什么影响,自然是不无益处的。
灾荒的频发与革命形势的渐趋成熟
革命不能随心所欲地制造。只有当革命形势业已成熟,即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人民群众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被压迫阶级才可能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行动起来,革命才会到来。
人们通常把20世纪的最初10年看作是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时期,实际上,这也正是国内外各种政治冲突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革命形势逐步形成的一个历史阶段。在促使革命形势渐趋成熟的诸种因素中,灾荒无疑是不能不加注意的因素之一。
我们不妨先把辛亥革命前10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重要灾荒作一个极为概略的叙述: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据上谕称,"东南滨江数省,皆被水患。"其中最严重的是安徽,许多地方"一片汪洋,几与大江无所区别","各属遭水穷民,统计不下数十万".江苏"水灾实为数十年所未有","各县圩埂,冲决至一千数百处".江西40余州县"猝遭水灾","凡被水田亩均已颗粒无收".湖北夏间"暴雨连朝,江汉并涨,田庐禾稼,大半淹没";入秋,又"雨泽稀少,干旱成灾".此外,湖南、浙江、福建全省及广东、云南、东北局部地区,也都被水成灾。直隶、河南则先旱后潦,河南的兰考和山东的章丘、惠民并先后发生黄河漫决。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旱象严重,"饥民甚多,田荒不治,凋敝可伤".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除山东境内发生黄河决口外,全国主要灾情是旱灾和瘟疫。最严重的是四川,发生了该省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奇荒,持续"首尾年余之久",灾区"遍九十余州县","市廛寥落,闾巷无烟,徒死之余,孑遗无几".广东、广西、湖北夏间遭水,秋季遭旱,"数月不雨,赤地千里".江苏南部、湖南辰州等地、顺直地区、黑龙江瑷珲一带瘟疫流行,"死人无算".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全国灾情较轻,一般省份大抵只有局部的水旱偏灾。稍重者为直隶,春夏苦旱,"麦苗尽枯",7月间又遭水患;浙江先潦后旱,灾歉几遍全省;广西有较严重的旱灾,由于收成大减,而且"饥荒已连绵多年",发生了人吃人的惨象;山东利津黄河决口,周围州县为洪水浸淹。
1904年(光绪三十年)--黄河再次在利津两度漫决,山东被淹地区甚广。四川又一次发生大旱荒,川东北6府2州59县亢旱无雨,"郊原坼裂,草木焦卷","几有赤地千里之状".直隶夏雨过多,永定等河决口,滨河州县被水成灾。云南、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甘肃部分地区遭暴雨侵袭,"田庐漂没,受灾甚重".河南先旱后潦,"收成歉薄".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除一般省份有轻重不等之水、旱、雹、风、蝗、震等局部偏灾外,重灾地区为:云南大水灾,昆明水灌入城,"水势汹涌,深及丈余",广达11州县的灾区"民房田亩,概没漂没,灾情奇重".贵州镇远等三厅县,淫雨成灾,"秋收失望",其余州县亦收成歉薄。江苏沿海地方9月初风潮肆虐,"淹毙人命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