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7)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当辛亥革命尚在进行的过程中,这一伟大历史事变的参加者或目击者,就颇有一些人注意并强调了灾荒同这个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清末灾荒与

  从江苏往南,浙江的杭、嘉、湖、绍4府被淹成灾,"早禾既受摧残,晚苗又被淹没","家屋人畜,漂失无算";杭州城内"平地水深没踝".福建也有部分地区发生"冲决堤岸,淤塞河道,坍塌房屋,淹毙人口"之事,尤其是省城福州,"城内外积水四、五尺不等,衙署营房民舍,倒塌无数,并有压毙人口情事".广东的灾区主要集中在潮州府属地方,那里因连降大雨,江流陡涨,"淹没田亩无算","淹毙人口不可胜数".

  从江苏往北,山东在春季即雨雪纷飞,经月不息。入夏后,又大雨成灾,济南及东西路各州县,均遭水淹;胶州、高密、即墨一带,"房屋尽倾,溺毙人畜无算";峄县"河水漫溢,以致沿河秋稼,尽数淹没。延袤数十里,远近数十庄,人民庐舍漂荡无存,一片汪洋,几如海中小岛,居民风餐露宿,困苦异常".直隶则是先旱后涝,起初"雨泽愆期",后又"阴雨连绵,河水涨发,以致滨临各河洼地禾稼,均多被水";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有雹、虫灾害。奉天新民府等属亦罹大水,由于柳河洪峰突发,堤口溃决,河水冲灌新民府城,居民猝不及防,"顷刻人声鼎沸,屋巅树梢相继揉升呼号待救";"城乡周围四十余里全被水淹,计被淹地亩一万七千余亩,沉没官民房屋七千七百余间,商号存粮均被淹浸,粮价飞涨,人心惶惧".吉林省在夏秋之际,不仅雨水过多,且兼遭雹灾。黑龙江省于6月末及9月间两次连续降雨,使嫩江、松花江、坤河等水势暴涨,各处泛滥成灾,"嫩江府、西布特哈、龙江府、大■厅、肇州厅、甘井子、杜旗等处,沿江民房田禾均被淹没,为灾甚巨".这一年,东北三省还发生鼠疫流行,死亡人数约5、6万人。

  不言而喻,这是一个任何从事历史活动的政治派别不能不认真对待的特殊而严峻的社会环境。

  有记载说,武昌起义前夕,武汉的革命党人曾开会研究在四川保路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应不应该立即举行武装起义?会上有"缓期"与"急进"两种主张,最后后一种主张被接受,其中很重要一条理由就是"近数年来,灾异迭见,民不聊生","天时"对革命显然有利。这说明了严重灾荒的存在,对革命党人的战略决策产生了何等重大的影响。

  但是,人们也许会发现一个多少有点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在各省"独立"或曰"光复"的过程中,几乎很少看到灾民、饥民直接参加运动的历史记录。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这是同辛亥革命的下述特点相联系的:除了极少数地区以外,绝大多数省份,新旧政权的交替更迭并没有经过较长时期的两军对垒的武装冲突。也就是说,还没有来得及等到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灾民、饥民涌入革命队伍,旧政权就已经纷纷垮台,辛亥革命表面上成功了。

  但这决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的迅速发展,同灾荒没有重大的关系。只要看一看武昌起义后封建统治者的一些议论,就可以清楚,革命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期里像燎原烈火燃遍全国,灾荒的普遍存在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武昌起义六天之后,热河都统溥颋、山东巡抚孙宝琦、江苏巡抚程德全在一个奏疏中说:"窃自川乱未平,鄂难继作,将士携贰,官吏逃亡,鹤唳风声,警闻四播,……而民之讹言,日甚一日,或谓某处兵变,或谓某处匪作,其故由于沿江枭盗本多,加之本年水灾,横连数省,失所之民,穷而思乱,止无可止,防不胜防,沸羹之势将成,曲突之谋已晚。"次日,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也上奏说:"今年各省大水,饥民遍地,在在堪虞。革党踞长江之上游,讬救民之义举,设使闻风响应,大局立有溃烂之忧".又过了三天,御史陈善同奏称:"本年雨水为灾,共十余省,而以湘鄂苏皖浙为最甚。各该处流亡遍野,抢掠时闻。……(革党)势必裹胁饥民,号召群凶,横决四出,为患方长。现虽被灾各处亦多妥筹赈恤,而涓滴之泉,沾润无几,乱源所伏,不可不先事防维".武昌起义半个月后,翰林院侍讲程械林在奏折中说:"重以天灾流行,处处饥馑,此即无所煽诱,固将群起为盗。况革党又为之倡乎!不速作转计,鹿铤鱼烂,即在目前".这些奏疏,合乎实际地反映了普遍的灾荒怎样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甚至,灾荒还影响到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运动的态度。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电报中,表示了对清朝政府的失望,认为"满清王朝所面临的前景是黯淡的。它在本国人民中间,很不得人心".为了加强论据,他特别强调了当年及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大水灾:"谷物歉收威胁到大半个帝国,扬子江流域到处充满了无家可归和嗷嗷待哺的人群".稍后,日本驻华盛顿代办在致美国国务卿的一个照会中,认为"清廷之无能,已无可讳言",很难"恢复威权";另一方面,"革党亦派别纷歧,显无真正领袖","加之本年洪水为灾,饥民溃兵,交相为乱。在此情况下,革党绝少维持占领区域治安之望".因此厂主张对双方暂取观望态度,这显然是帝国主义在一段时期中采取"中立"姿态的依据之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