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6)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李文海 查看:
在天灾人祸交相煎迫之下,老百姓要想生存下去,确实除了铤而走险之外,是别无出路的了。但这立即就会被封建统治者目为"盗贼"、"乱民"、"匪类"而大张挞伐:"皖北有灾,槁项黄馘者背相望,海上有疫,前仆后僵者踵相接,……其或民不聊生,起为图存之计,则又目之为乱民,为匪徒,召兵遣将,流血成渠。""耕种则雨水不均,无利器以补救之,水旱交乘,则饿殍盈野。强有力者,铤而走险,以夺衣食于素丰之家,而政府目之为寇盗,捕而刑之,或处之于死。"灾民们还是俎上之肉,任人宰割屠戮而已。
资产阶级革命派仅仅在灾荒问题上对封建统治所做的揭露,也已经足以让人们逻辑地得出结论:像这样腐朽而又暴虐的反动政权,除了坚决推翻它之外,难道还能有任何别的选择吗?
沿江沿海各省大水灾与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
1911年(宣统三年),又发生了面积更大、灾情更重的大水灾,灾区几乎包括了沿江、沿海的所有主要省份。以武昌起义为肇端的辛亥革命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的。
武昌起义之前,中外政界人士就对当年的严重灾荒及其可能产生的政治后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5月下旬,张謇代表沪、津、汉、穗四处总商会,赴京办事,受到摄政王载沣的接见。当载沣征询张謇对于时局的意见时,张謇谈了"内政三大要事",头一条就是"外省灾患迭见,民生困苦".9月12日,莫理循在一封信里写道:"中国长江流域各省的前景非常黯淡。……人民将会成千上万地死去,难民营里出现霍乱和斑疹伤寒。一位知名的中国人昨天对我说,前景从来没有这样糟糕,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受到这样大的水灾和饥馑的威胁。"待到四川保路运动起来之后,一些封建官僚更是惊恐万状,生怕在灾荒遍地的情况下,形成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他们的话简直成了后来事态发展的颇为准确的预言。如御史陈善同在武昌起义前一个月上奏说:"现在湘粤争路余波尚未大熄,而雨水为灾几近十省,盗匪成群,流亡遍野,若川省小有风鹤之警,恐由滇藏以至沿江沿海,必有起而应之者,其为患又岂止于路不能收而已。"御史麦秩严在武昌起义前约半个月上折称:"方今时事日棘,灾祲迭臻,岁饥民流,盗贼四起,中原大势岌岌可虞。"
那末,封建统治者为之谈虎色变的辛亥年大水灾,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
从长江上游往下数,首先是湖北,于6、7月间风狂雨骤,襄水陡涨二丈余,一下子将去年坍溃后费时近半年才新筑成的大堤冲决130余丈,"人皆措手不及,逃走溺毙者不可数计".附近州县"一片汪洋,数里不见烟火,灾民有生食野兽之肉者,有握泥果腹致毙者,有挖树皮草根以济急者,惨状令人不忍目睹".武汉三镇滨临江湾住户,因被淹纷纷迁避。所有武昌临江的一些工厂,汉阳的兵工厂、铁厂、炮船厂,以及汉口的租界等,"一切低洼之所,均有其鱼之叹";"水势浩大,茫茫无际,登高一望,四围皆成泽国".湖南自春至夏,雨多晴少,夏末又暴雨连朝,造成湖江水势骤涨,水淹长沙、常德、岳州等府属地方,"灾区之广,为从来所未有";受灾地区,"最低处水深丈余,较高处水亦六、七尺不等",不但禾稼"悉数付诸泽国",而且或房倒屋塌,或人畜漂没,损失惨重。"当仓卒水至之时,居民或缘登屋顶,或升附树巅,四野呼号,惨难尽述".由于湘鄂洪水暴涨,使"沿江之水陡长至一丈数尺之高",江西浔阳、九江一带濒临长江,周围"淹没田禾甚多";加之入夏后连日淫雨,南昌、鄱阳等地平地水深数尺,"街道上皆可乘船",余干县境"水涨至二丈有奇";抚州、瑞州等地,"低洼之田禾既被浸去十之五六,即高原处亦受损不少".安徽因上年已是大祲之年,所以春荒即极其严重,仅宿州一地,春间即有灾民27万余口。入夏后,又"大雨时行,江潮暴发,皖省滨江沿河各属,灾情奇重"."当涂等五州县,周围六七百里,皆成巨河,村镇倾圮,庐舍漂荡".尤以长江之滨的无为州,"灾尤惨酷,露饿待毙无算","上下九连各圩一片汪洋,高及树巅,村落庐舍全归巨浸".皖南各州县"淹没田禾,十失其九";皖北涡、蒙、灵、宿等县,也被灾极重,往往数十里炊烟断绝。而且灾情持续甚久,直至8月底,还发生了一场暴风雨,使铜陵、庐州、宿松等10余州县冲塌圩地不少,"约计淹田不下百七十余万亩".位于长江末梢的江苏省,灾情与安徽不相上下,同样是一方面江潮涌涨,一方面暴雨不绝,使全省各地洪水泛滥。南京城内高处水深没胫,洼处过腹及胸,"行人绝迹,商店闭门停市,萧条景象,目不忍睹,间有小舟来往装运行人以达干土".张廷骧《不远斋见闻杂志》描画了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宣统三年春,江苏淮海及安徽凤颖等属,因屡被水灾,闾阎困苦,惨不忍闻。……自去秋至今,饥毙人数多时每日至五、六千人;自秋徂春至二月底,江皖二十余州县灾民三百万人,已饿死者约七、八十万人,奄奄待毙者约四、五十万人。……饥民至饥不能忍之际,酿成吃人肉之惨剧,……寻觅倒卧路旁将死未气绝之人,拉至土坑内,刮其臂腿臀肉,上架泥锅,窃棺板为柴,杂以砻糠,群聚大嚼,日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