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4)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当辛亥革命尚在进行的过程中,这一伟大历史事变的参加者或目击者,就颇有一些人注意并强调了灾荒同这个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清末灾荒与

  再次,由于灾荒而大量产生的衣食无着的饥民,为着解决眼前的温饱,求得生存的权利,纷纷起来直接进行"抗粮"、"抗捐、"闹漕"、"抢米"等斗争,这种斗争愈是临近辛亥革命愈益发展,已成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明显征兆。据统计,1906年全国发生抗捐、抢米及饥民暴动等反抗斗争约199起,其中一些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广东数省。如前所述,这一年,这些省份几乎无一例外地遭洪潦灾害、而且大都灾情颇重。1907、1908两年,抢米风潮曾稍见沉寂,这同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相对较轻是完全一致的。到1909年,全国下层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约149起,其中几次规模较大的抢米风潮和饥民暴动,恰恰发生在灾情最重的甘肃和浙江两省。1910年,随着灾荒形势的恶化,抗捐、抢米等风潮进一步发展,陡然上升到266起。其中的抢米风潮,几乎全部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5省、而这里正是联成一片的广袤的重水灾区。这一年的长沙抢米风潮,是震动全国的重人事件,这个事件的背景,就是湖南因灾而致"树皮草根剥食殆尽,间有食谷壳、食观音土,因哽噎腹胀,竟至毙命者";长沙城里"老弱者横卧街巷,风吹雨淋,冻饿以死者,每日数十人".人们无法生活,只能铤而走险。

  最后,在辛亥革命的酝酿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曾发动或参予组织过多次武装斗争,有一些武装起义,革命派曾有意地利用了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并注意吸引饥民群众的参加。如同盟会成立后不久,于1906年底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次起义迅速发展到数万人,虽然前后只活动了半个多月,却给清朝反动统治以极大的震动。《丙午萍醴起义记》在谈到这次起义的动因时说:"其起事之动机,则因是年中国中部凶荒,江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及四川东南部,即扬子江上流沿岸,皆陷于饥馑。该地工人因受米贵减工之打击,遂由萍乡矿工首先发难,四虎徒党起而应之。"起义发生后,有人在《汉帜》第一号上发表文章,号召各省革命党"响应湘赣革命军",其中说:"至天时地利,尤为此次最得机势者。……今者,虏廷日日苛税,省省摊派,民不聊生,大乱以作,重以今岁沦雨弥月,洪荒千里,饿殍填沟,十数省哀鸿,汹汹欲动。饥民者,历代英雄起事之材料也。如此之赋烦岁凶,……各省民皆饥困,已富有被动之性质,倘有人振臂一声,必从者如流。"这样的议论,颇为典型地反映了革命派力图利用灾荒以扩展革命的心理,也表明了灾荒的频发确实为革命派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客观条件。

  革命派怎样通过灾荒揭露封建统治?

  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是这样。他们在追求共和制度、埋葬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伟大斗争中,也大声疾呼地歌颂未来新制度的优越性,抨击清朝反动统治的落后与黑暗。在涉及各个方面的无情揭露中,灾荒问题是谈得较多的一个话题。

  革命派尽情描绘了灾荒带给人民巨大祸害的悲惨现实,反映了他们对劳动群众特别是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1907年的《民报》增刊《天讨》上的一篇文章说:"虽年谷屡丰,小民犹多废食。(每逢春间有剥榆皮、拾桑葚者。)一有水旱,道殣相望。水深火热,二百年如一日","每遇一县,城郭崩颓,烟村寥落,川泽汗潴,道路芜秽。自远郊以至县城,恶草淫潦,弥望皆是。夏秋之间,邻县几不通往来,饥民遍野,盗贼公行;无十年之盖藏,无三月之戒备。"另一篇文章说:"水旱偏灾,犬羊官吏,坐视而不能救;无告之民,靡所得食,乃扶老携幼,聚族数百,相率而为流氓,过都越邑,乞食于途。"同年《民报》的一篇文章也说:农夫"顾当夏日,犁田播种,行伏赤日中,泥汗过膝,而或新雨之后,水为日曝,酷热如汤,水虫含毒,时来啮肤,手足坼裂,疑灼龟背。偶值凶年,至于析骸易子。"类似这样的内容不仅屡见于革命派的宣传品及文章中,而且也反映在他们的文艺作品里,如1906年江苏大水灾时,同盟会员、南社诗人周实就有感而赋诗:"江南塞北路茫茫,一听嗷嗷一断肠,无限哀鸿飞不尽,月明如水满天霜。"

  对于这种现象,革命派作出的头一个直觉性的反映,是把它说成清朝反动统治"天运将终"的先兆。有一篇文章说,"是以彼苍亦为不平,凶灾层见,兵刀水火,无日无之。"武昌起义后不久,湖北的革命党人在《致满清政府电》中也说,清朝政府已经"人神同嫉,天地不容。以致水旱迭臻,彗星示警,祸乱无已,盗贼纵横,天人之向背,不待智者而后辨也。"这种解释还没有脱出"天象示警"的传统灾荒观的樊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