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作者:苏全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袁世凯在武昌起,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后东山再起,通过实力、手腕交合博弈,迫使清帝退位,并取革命派而代之,出任民国大总统。对于这一时期的袁世凯,学界关注的是他“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问题,而对此的争论并未导致研究走向深入,相反,却陷入肯定——否定二元对立模式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有鉴于此,本文拟以阳夏战役期间袁世凯之所作所为为视角,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对袁世凯的研究。
一、对武汉民军用兵的缓急论争
武昌起义爆发后,对武汉民军用兵缓急问题是清廷所面临抉择的重大问题。对此,清廷内部存在着两大派别:主缓派(即稳健派)与速决派。
速决派的代表人物是盛宣怀,他在给载泽代拟的节略之一中说:“武汉地据中心,乱事一日不定,恐他省望风响应,糜烂更不堪设想:即兵力、财力亦将无可分布,外人生心。尤属可虑。故大军急援汉口。再复武昌,则各省便可无事。安危大局,决于迟速之间。惟自来用兵,未有统帅畏缩不前而能使将士用命者也。为今之计:一在催荫昌进兵;一在命袁世凯赴鄂。”速决派除盛宣怀外,还有一些清廷官僚,如翰林院侍读景润、给事中高润生等。
主缓派的代表人物是袁世凯与张人骏。
1911年10月21日,张人骏致电称:“武汉标营虽己全变,而为首叛乱甘心从逆者,终居少数。其余或系被胁勉从,或因全城无主,暂时依附。大军势盛,必有翻然来归,自可相机招抚。既孤党匪,可结军心:至匪谋百出,我军宜节节进剿,勿长驱直入,得胜又戒远追,以防中伏。匪居绝地,现饷械未足,彼利在速战,我军倘未能操全胜之权,可与之相持。一面绝其运道,断其接济,并派舰队择要扼守,随时游弋,以杜窜路;待势穷援绝,不难一鼓聚歼。各省因自顾藩篱,严内防,绝响应,则大局可危而复安。”
张人骏力主稳、缓,是从军事上考虑的,而袁世凯却较为复杂。袁世凯主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山前的托病拖延,二是出山后的剿抚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