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作者:苏全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袁世凯在武昌起,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袁世凯是以练兵起家的。新军的创建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他控制了北洋六镇,使新军成为私军,后虽然由于慈禧的死。使其处于被迫引退的局面,但他对北洋军一些官僚的影响力尚在,这种影响力在阳夏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武昌起义后,清廷所派的荫昌是难以胜任剿办起义军的任务的,他无力调动军队,因为这些军队完全处于袁世凯的间接影响之下,清廷于1911年10月14日、27日及11月1日三下谕旨起用袁世凯。但袁却托病推辞再三,直到清廷完全妥协,方在一番扭捏作态、假意推辞之后,于11月13日走马上任、出山任事了。

        在袁世凯与清廷讨价还价的这一个月里。袁世凯潜心运筹,不仅把被清廷罢斥以来的兵权全部夺回,而且连帝党经营的禁卫军也揽到他的掌握之中。袁世凯还提出出山的六项条件,其中两项是对付民军方面的(谈判),四项是对付清廷的(夺权),可见其着意的所在。他曾说:“南方军事尚易结束,北方政治,头绪焚如。”袁世凯这样做引起了王公亲贵的不满,他们说:“革命党,无非是些年少无知的人,本不足惧”,“最忧者,是乱臣藉革命党帮力。恫吓朝廷”。外国领事也说袁世凯'‘表面上是忠于满人的,可是他的同情完全在叛党方面”。袁世凯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他对清廷失去信心。如王锡彤《抑斋文集》卷四上记载,武昌起义爆发初,有幕僚问袁,若出山能否挽救清廷,他回答道:“不能,天之所废。谁能兴之!”另一方面是其靠对军队的控制力。第三方面是在位官员的支持。其在中央的有奕勖、徐世昌、那桐等,在地方的有两江总督张人骏、直隶总督陈夔龙、云贵总督李经羲等。如李经羲于10月20日致电张人骏说:“羲昨举项城督兵,召北援赴难,公宜言之,勿引嫌。”同一天,陈夔龙亦致电内阁,要求调回荫昌,由袁世凯‘一手经理”前敌剿抚事宜。张人骏在10月18日也连电袁世凯促其上任,形成了用袁的舆论。正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袁世凯经过一番阴谋后出山了。对于清廷来说,起用袁世凯以达到维护清朝的目的,是失败了。

        与此同时,民军方面利用此难得的宝贵时间,进行内部整顿,以对付头绪纷杂的复杂局面。武昌起义开始于10月10日,而汉口外围战到17日才零星打响,至于北洋军参战就更晚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纷纷起义、独立,响应之电连绵不断,这为阳夏战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袁世凯出山后,表示‘筹备完全,厚集兵力”,以期将民军“一鼓荡平,’。¨190亮出了自己的主稳立场。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袁世凯有许多理由要拖延。他为摄政王所不喜和惧怕,而革命党也同样有理由反对这个反革命的改良派。如果他镇压革命成功,他的报酬也许是又一次贬逐。反之,如果他对叛军用了兵而又失败,他也不会得到革命党人的怜悯”。另一方面是由于‘‘袁世凯出山前后,清廷镇压革命的方略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在袁世凯的头衔中特别加上‘督办剿抚事宜’几字。这与武昌起义爆发之初,清廷给荫昌下达的任务只有‘剿办’一项是显著不同的”。因此,袁世凯在攻占汉口后,并不急于进兵,而是将剿抚结合起来,对民军进行诱降活动。11月3日,袁世凯致电内阁:“己令前敌暂停进攻,一面出示晓谕招抚,令鄂员作书,雇洋人往武昌向黎逆宣布圣德,劝解投顺。倘逾数日无确复,即立限时刻,猛攻汉阳。”袁世凯策划停战谈判,确实有分化民军的企图。“即先以停战懈民军进取之心,俾其无追压之感觉,而有余暇自生争夺之纷扰:又但认武昌为主体,且与议和,而不认他省,其意乃欲将武昌、秦晋、江浙分成三截,使三处交生疑阻,而彼则可乘此机会,先剪秦晋以除肘腋之患。然后以全力对付东南。”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袁世凯出山后对进兵并不积极。

        当然,袁世凯从军事角度看。并未产生像张人骏那样的认识。他也知道迁延会使‘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地”,“寰宇糜烂,必无完土,’。但是,他就是要乱中求胜,借敌以自重。至于荫昌拖延不进,则是企图卸责,保全自己陆军大臣的面子。从总体上看,清军是利于速战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