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6)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作者:苏全有 查看:
袁世凯东山再起后的动向,蔡元培分析有四种可能:“一、袁世凯提兵到鄂。欣然与革命军合而北征:二、袁世凯虽欲与革命党为敌,而部下则与之反对,杀世凯而连合于革命党;三、袁军竟胜革命党而提军北行,逐满自帝:四、袁世凯竟为曾国藩第二。”
那么,出山后的袁世凯对清廷持什么态度呢?王锡彤在《辛亥记事》中说,革命初起,杨度对袁世凯说:“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待坐再三言之。袁公忽怫然日:‘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其为革命觉!”’可见袁世凯当时并无一定迫使清帝退位的决心。当时在‘袁公幕府分两派:一拥旧清,一复新汉,虽未必有何势力,然谣诼既多,其中危险不无可虑”。10月30日,袁世凯南下,王锡彤说,他‘送至车上,袁公独招余上车,问有何嘱。余日:‘凡事留有余地步。’袁公颔之’。可知其思想有了变化。袁世凯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群众心理。皆知清之必亡”,连‘袁宅两女教习皆告假以去,参预革命。盖革命之风气沁入青年男女脑中矣’。
袁世凯出山后态度转变,汪精卫、魏宸组也起了相当作用。张国淦回忆道:“袁到京,主张拥护君主,绝口不言共和,至各处通电到京,则言‘本人地位但知拥护君主到底,绝对不能赞成共和,不过世界既有共和学说,亦不妨研究。’此时汪兆铭已经开释。乃约汪到锡拉胡同谈论,汪每晚饭后七、八时谒袁。十一、二时辞出,初只言共和学理,谈至三更,渐及事实,汪言:‘如须继续谈去,请求再约一人。’袁问何人,汪以魏宸组相对,袁许可。次夜汪魏同谒袁,于是讨论中国于君主共和何者适宜,魏善于词令,每以甘言饵之,袁初尚搭君主官话,连谈数夜,袁渐渐不坚持君主。最后不言君主,但言中国办到共和颇不易,汪魏言:‘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担任不可。’袁初谦让,后亦半推半就矣。”也就是与清廷决绝,顺水推舟走上了共和之路。
处于如此的环境,袁世凯就开始逐步形成利用革命势力与清朝的对抗去渔人得利的方策。当时袁世凯需要处理两方面的关系:清政府与南方革命势力,对于后者,袁取议和之策,对于前者,则取釜底抽薪之计。为了架空清廷,袁世凯在组阁后奏请清廷同意:(一)除国务大臣外,其余召见官员均暂停止,而总理大臣又不必每日入对;(二)除国务大臣外,各衙门应奏事件,均暂停止;(三)各部例行及属于大臣专行事件,无须上奏请示;(四)由奏事处传旨事件也均暂停止。清廷派冯国璋率军南下,袁对冯说:“慢慢走,等等看。”冯领会其意,致使南下督师的荫昌,感觉到尾大不掉的苦闷。袁世凯还致电安徽巡抚朱家宝顺应时势,不可固执成见,与革命决死战,朱因此独立。冯国璋部攻陷汉阳后,袁‘托外交团调处,停战三天。冯国璋未会其意旨,提出严酷之三条件:(-)革命军所有军舰宜置于列国保护之下守中立;(二)引渡武昌官军;(三)不修战备。经民党峻拒之,准备开战。袁乃撤冯归”“芝泉祺瑞统其事,冯则任京城禁卫军长。”段祺瑞代冯国璋后,“与鄂军时通款曲,信使往返”。等等。从以上袁的行动可知,其为夺取政权逼迫清而借民军自重之用心良苦。
袁世凯比蔡元培想象的要高明得多,他与清廷貌合,与南方反清集团暗合,而传统的君臣观念使之“力避曹孟德欺人之名”。袁世凯试图用和平方式推翻清朝,正如唐绍仪所说:“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而又和平解决,使清廷易于下台,袁氏易于转移,军队易于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