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作者:苏全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袁世凯在武昌起,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清军在阳夏战役中与民军的战争时断时续,第一次停战是在清军攻占汉口之后,第二次停战是在清军攻占汉阳之后。

        清军在攻占汉口之后,之所以未乘胜进攻汉阳,原因之一是清军兵疲将困,袁世凯、冯国璋等连电增兵就是明证:之二是汉口市区民军与武装民众死守不退,且与武昌联系不断,致使清军难以分出部分兵力进袭汉阳;第三是汉口大火烟雾障天,这些被火烧的地区与汉阳兵工厂、铁厂、龟山炮台相对。清军屡次想从这些地区进攻,终为龟山炮火与汉口火势所阻,不能达到目的。

       清军在攻占汉阳之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武昌,开始进行和谈,阳夏战役竟戛然而止。对于袁世凯此举的影响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里的关键就是武昌在当时情形下能否守得住的问题。

        武昌能否守得住,当时人的认识是有分歧的,主张坚守武昌者认为武昌可保。如鲁俊英说:“长江天堑,敌难飞渡,画江而守,不出旬日,如有援军齐集,破敌必矣。”张振武亦说:“长江天堑,北军仅四千人,岂能飞渡武昌!粮饷枪炮充足,举军号称数万。尚能背城借一。此不可弃武昌者。”其他认为武昌可保的依据不出此范围。

        当时中外舆论大多认为武昌是难保的。康有为说:“适袁有窥神器之心,故荫昌破汉口而讲和,再破汉阳。本可三小时破武昌,乃又讲和。其意专欲藉革力以胁满洲。”谭人凤说他‘入武昌,到城时……人心惶惶,大有悲惨难堪之状,使当日北军侦悉,仅遣一队渡英国人埃德温'J.格里认为,“在中华帝国所有的战略要地中。汉阳的地形兴许是最难攻取的。它是左右全局的枢轴。如果对方拥有大炮,那么汉阳失守,武昌实际上也等于丢失了”。丁格里还说军政府外交部的一个重要官员这样对他讲:“吾人拟再战一、二回合。然欲保全城市,则无济于事。”“革命军主力将自城后撤离,移师九江,会聚南京。”据报称,“黎元洪宣称,他认为革命已经失败。他告诉他的助手。朝廷军队肯定要占领武昌,砍掉他的头,杀死所有剪去辫子的人”。日本驻汉口的情报人员说,“武昌之陷落亦在数日内”。“是故今日虽尚非判断两军强弱之时,而大势则可称已定”。冯国璋说:“民军败退以后。都己向上游四散,武昌民军寥寥无几,我军又将两岸大小红船全部调集北岸。长江随时可渡。武昌唾手可得。如要议和,我看最好让我先克复了武昌。三镇在握,再同他们城下议和,岂非必操胜算!此种情形,我己屡次电告宫保,宫保却对此事始终没有答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真揣摩不透。”武昌能否守得住,以上两种意见截然对立。

        我们先来看一看汉阳失守后武昌的情况:“初八、九、十等日,敌炮轰射武昌,天地震动,毁都督府及军务部。黎公避驻卓马泉,各队员及百姓纷迁出城,城中一空,军务部仅存三十余人。”‘“十一日轰击甚烈,黄鹤楼前自鸣钟一座首被击坏,武昌城内外商店闭市。人心惶恐,为军兴以来所未有。午后一时,军政府军装室中弹,顿时人心益形不安。”‘又闻谣言,敌人放奸细来城中,乘夜放火。”从上可知,武昌的秩序大乱。人心已散。

        从地势上看,“武昌原四通八达之区,利进攻不利退守”。‘”“汉阳实武昌屏藩。汉阳失即武昌不可保。”[

        从当时武昌的兵力装备看,《武汉战纪》中说:“炮队为军中骨干,我军全力原注重汉阳。不意经此大挫,致军中主要山炮、野炮四百余尊,损失殆尽,存余武昌者,不过损坏不全之小口径山炮数十尊耳。如论兵力,鄂军原有八协,除留卫省城完全建制之军尚不及两协外,余则死伤逃亡,去其十之八九,士气摧残,均无斗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