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功臣里的宋氏家族女眷(6)
时间: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宋庆龄(1893—1981)祖籍河南安阳,现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早年在上海中西女塾求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赴美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民国3年(1914年),任孙中山秘书。4年(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在日本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她与孙中山结婚后,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5年,随孙中山来沪,协助改组国民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孙中山临终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文。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孙中山逝世后,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和国民政府委员。两次当选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之一。宋庆龄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 民国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宋庆龄立即发表谈话,谴责英、日帝国主义暴行,号召全国人民共起奋斗,为民族争独立。她创办出版《民族日报》,还与沈仪彬、于右任等人组织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 蒋介石正在热情地追求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宋美龄。对此,宋庆龄的反应颇为激烈,宋庆龄不愿意看到自己心爱的妹妹嫁给自己的敌手的场面,而在三个月前,即1927年8月,就悄然离开了中国,前往莫斯科,临行前发表了《赴莫斯科声明》,痛斥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孙中山遗训的叛徒”、“投降帝国主义的逃兵”和“新军阀”。 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宋庆龄在上海《申报》发表《宋庆龄之宣言》,谴责国民党残杀邓演达、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等法西斯暴行,揭露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卖国投降活动。 民国21年,宋庆龄与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主席。她还保护、营救了陈赓、廖承志等大批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和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牛兰夫妇等。翌年5月13日,她在上海发表声明,并与蔡元培、鲁迅、史沫特莱等向德国驻沪领士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希特勒迫害德国进步人士及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十九路军顶住国民党政府的压力,抗击入侵的日军。宋庆龄与何香凝同去慰问将士,并捐送大批物资。又与何香凝等人置办一所国民伤兵医院。并以国际反帝大同盟之名,致电世界各国著名进步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呼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 民国22年秋,宋庆龄和中共江苏省委共同组织世界反战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的远东泛太平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大会通过决议,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对苏区红军的五次“围剿”。民国23年,她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任主席。民国24年1月,她致信美国人民,吁请反对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12月,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宋庆龄即捐款资助。 宋庆龄帮助斯特朗、史沫特莱、斯诺三位美国记者去延安采访。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棣华等国际友人来到中国,都在她的帮助下,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民国25年,宋庆龄在上海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勒令解散,她不予理睬,反而致函赞扬救国联合会领袖沈钧儒等“宁愿坐牢不愿卖国”的爱国精神。同年10月,出任鲁迅治丧委员会委员。11月,她和救国会领导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抗议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七君子”。次年6月25日,她扶病赴苏州高等法院“守候传讯”,掀起了一场“爱国入狱运动”。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宋庆龄支持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抨击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民国26年12月,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离沪赴港。民国27年6月,她创建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及上海分会,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保盟向国内外传播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情况,披露“皖南事变”真相,还募集资金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保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民国34年12月宋庆龄返沪,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从各方面支援解放区。同时,她还领导上海地区的救济和教育儿童的工作,帮助湖南、广东、福建等灾区生产自救,全国有5000名儿童得到资助。民国38年4月,她把基金会的有关物资提供给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以迎接上海解放。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代表中国多次出访各国。曾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 |
- 上一篇:辛亥革命中的荆门人——刘英和刘铁
- 下一篇:青岛回归唱主角的王正廷是辛亥革命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