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良的《崂山抗战忆往》(1)(4)
时间:2012-10-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山东省国术馆成立后,全省县级国术馆相继成立。至1933年,全省共有68个县成立了国术馆。青岛市国术馆先于山东省国术馆于1928年成立。馆址始在育英小学,后由市政府集资,于广东路1号兴建国术馆办公楼1座,1929年9月迁至新址。全馆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有办公室、练功房、学生宿舍、操场等。所有经费由市政府拨款。设正、副馆长各1名,马福祥、胡若愚、沈鸿烈先后出任馆长。国术馆开办之初设练习班,后又设师范班,以培养国术师资为目的。教学内容以长拳类的查拳、孙膑拳为主,另有形意、八卦、太极、地功拳类;器械方面除有刀、枪、剑、棍等外,还有其它长短、单双兵器及拳械对练。对抗性的如散手、长短兵器、拳击、摔跤等也在训练之列。练功均按传统方法进行。著名武术家和武术高手王子平、杨明斋、韩冠洲、韩冠英、常秉毅、高作霖、秘道生、纪延昌、纪雨人、李义三、尹玉章、田洪烈等都曾在此执教。1937年该馆停办。1946年恢复,李先良任馆长,高芳先任副馆长。 抗战胜利后,为烈士子女以及参加抗日武装斗争的人员的子女在市区办了一所抗建中学。校舍利用原东文书院,即原总兵衙门旧址。抗建中学是李先良建议、筹划、组织的,出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多方募集办学经费。抗建中学成立后李先良为董事长,吕颂华为校长,并为学校经费筹措来源,有两处校产,一是酿造工厂(曹县路),一是胶州路上日本人建的一处三层大楼(胶州路八号)当时称建国大厦,以工厂收入、大厦房租收入为经费来源。教育局给予一定的补助,李先良又向工商业募集款项。但总的来说只能勉强教学,实验室等设备都没有,教学条件远比不上一些老的中学,活动场所也狭小。 原地方派的李先良与中央派的葛谭一直有矛盾,李先良被免去青岛市长职务,抗建中学改组为私立崂山中学。 附录1:李先良著《崂山抗战忆往》 【一】亲往崂山恢复青岛市政府之对日持久抗战 崂山在青岛市乡区,周围约百里,位于青市之东北,即墨县之东南,扼胶澳之口,东海之滨,海拔一千三百余公尺,幽谷悬崖,峯岚迭翠,山多大石嶙峋,高松蔚然,故其形势既雄伟而又秀丽,过去乃是探奇寻胜的风景名区,但是现在用作对日抗战打游击的理想地形。山东有泰山,为国内五岳之首,但「齐记」有云:「泰山高不如东海崂(山)。」「寰宇记」言,秦始皇尝登崂山以望蓬莱,徐福入海求仙,率童男女三千,亦由此乘船出发,至今犹存古迹于山中。山内宫观特多,其较大者有九,如明道观、太平宫、聚仙宫、上清宫、太清宫、明霞洞、白云洞、华楼宫、蔚竹庵等,此外祇有一禅寺为华岩寺,殿宇巍然。崂山各宫观禅寺,均幽雅绝伦,皆为修真养性之圣地,隐士道人莅此修炼金丹之所,因此相传神仙故事,绘影绘声,亦复不少。崂山挺立海隅,隔世绝俗,确是海上仙境,然在抗战八年当中,这个仙山却行起了尘缘,我们据之以为抗战的游击根据地,我们以华严寺作为我们的战时市政府,以太清宫作为军事干部及保甲长训练的基地,以白云洞为修械所,以太平宫为军需品粮秣库,如此便把崂山作为我们对抗日寇发号施令领导军民抗战的中枢。 在抗战初期,崂山里没有正式的游击队,祇有几帮各有二三十人组织的所谓锄奸团,并无名义亦无主义,毫无纪律与管东,所以那时是一个混乱的状态,对于打击青市日寇,根本谈不到,祇是借着锄除汉奸的名义,到处横行,任意勒索绑架,反为扰民之害,予敌匪以可乘之机,扩张其侵略与发展之机会。所以余一进崂山,订定崂山治理方针,揭橥「抗战与剿匪除暴与安良」四大口号与贯澈实施办法。抗战是我国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南北东西地区举国一致对日侵略的一致目标,坚持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力量争取最后胜利,是我们抗战的策略。青市过去受日人统治与侵略的痛苦最深,对于抗敌的情绪素高,又过去受到沈市长的培养人民抗日的种种组训,自然人心下死,待余深入崂山登高一呼,重振抗日情绪,统一指挥,领导有人,所以羣众拥护,竞相参加,虽至最后阶段,艰苦不分,军民仍同心协力,永不馁畏,生死与共,誓志坚持至抗战胜利。由是可知国人莫不有爱国之心,外侮侵凌,莫不有同仇敌忾之精神,祇要为救国图存,莫不响应参加,民心不死,民气可用,此可于抗战救国中在在鉴及之也。 民国三十二年初,我率部由莱阳进驻崂山,由原先兼理崂山设一办事处派员主持抗战事宜,今天则以代理青岛市长名义,正式成立青岛市政府,亲自主持青岛境内对日抗战,把办事处撤销恢复市政府组织,设在山区的华严寺。 |
- 上一篇:中国航母辽宁舰的前世今生
- 下一篇:李先良的《崂山抗战忆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