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良的《崂山抗战忆往》(1)(5)
时间:2012-10-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华严寺是崂山中唯一的佛寺,其它均为道观,寺在崂山东麓,面临东海。寺前有大道一条,旁植古木,夹以修竹,佛寺的殿宇僧舍,依着山形高下建筑而成,远远望去,只见楼阁重重,颇为壮观。 抗战后期,越来越艰苦困难,市政府所以选择华严寺,并不因为这儿风景殊佳,殿宇壮丽,乃因为地形峯峦起伏,形势险要,敌蹄不易到达。当时市政府为抗战发号施令之中心,必须求其较为固定的处所;虽然如此,日敌曾屡次兴兵入山扫荡时到过一次,但不敢据留,迅即返巢。 离此华岩寺东南约二十五里,有崂山太清宫在此: 1 太清宫中培养干部 崂山太清宫,殿宇宏敞,上有秦始皇题「海波参天」及元太祖的「烟霞胜境」石刻。沈鸿烈市长早年兼渤海舰队司令时,曾以此处为训练海军基地,到了抗战期间,就成为我们训练游击干部的所在。太清宫离市府所在地华岩寺二十五里,我每星期至少去一次,时常宿在里面的翰林院内。太清宫原名下清宫,或称下宫,因太清宫之上尚有一宫,原称上清宫,上宫高踞于一百九十公尺竣岭之上,建于宋,初为云岩子刘志坚修真处;大门外有银杏树多颗,其最大者两颗,各可五抱,昔年花木扶疏,清幽无比,聊斋志异中所云「牡丹」故事,即以此宫为背景。太清宫以有耐冬树著名,最大一颗,大可合围,上部枯断,残留下半截,高五尺,民国二十三年,该耐冬树生二牙,高二尺许,沈鸿烈书「耐冬复生」四字,挂于树旁,聊斋志异中所云「耐冬」故事,即以此宫为背景。 八年抗战期间,崂山已无游客前来,我们虽置身于青山碧海环境中,亦无闲情欣赏,唯有不顾一切艰难险阻,与敌寇周旋奋斗。我们选定原先训练海军的基地作为游击干部训练所在,也是青岛保安总队出生的摇篮,因为前来参加抗战者大多是乡区的老百姓壮丁,游击队并不是乌合之众,他们懂得为什么要抗战而不肯当汉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个个有此认识,所缺乏的就是战斗的技能,所以要集合在这裹训练他们。干部训练班一共办了三期,每期三至五百人,训练三个月,训练的项目,学科、术科都有,然后分发到各部队之中。 抗战的目的,提高忠爱国家民族的意识,以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外,并要求如何加强军民通力协作,如领路、运输、担架、防奸等各工作事项与达成任务的技术。我们在抗战前期,得到用民的效果,而在最艰苦的后几年,更收到用民的伟大的功效。 太清宫里面住有三十几个道士,其中有五、六个从前当过军人,有的是张作霖的卫士,有的参加过淞沪战役是八百壮士当中的人物,他们放下屠刀,做了山中的道士。他们有战斗经验,在敌人来袭击的时候,很能从容应付,在他们的口中,把游击队说得神通广大之至,使敌人心生畏惧,不敢以少数部队逗留山裹。游击队不及撤移的伤兵和被服器械,被道士们掩藏得干干净净,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敌人退走以后,可以从道士口中得知敌人行动的消息和敌人赶紧回巢的情形,有时还会引起我们捧腹大笑,道士们都是我们最优秀的情报队员。 太清宫地灵人杰,我对它印象很深,在三十四年七月里,我在宫殿后面的悬崖石壁上,题刻「山海重光」四字留作纪念。 当时看到世界大战趋势,知道敌人必然失败,却是不能预计何时来临,事情凑巧的就在那四个宽长都有一丈的字,叮叮咚咚的刊凿竟月,到八月十五日那天上午,负责监工的葛秘书焕斗对我说道,今天刊石完工,如果今天能够得到胜利,那就妙了。谁知道当天晚上收听中央社广播的消息,日本果然投降,此种离奇巧合的事情,当时使我们格外的兴奋。 |
- 上一篇:中国航母辽宁舰的前世今生
- 下一篇:李先良的《崂山抗战忆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