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良的《崂山抗战忆往》(1)(6)
时间:2012-10-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2 白云洞——修械所与招待所 白云洞在华岩寺西北隅的山顶之上,蔚竹庵的东北山岗之巅,其景色奇特,为崂山中又一特殊仙境。 白云洞在抗战初期,我游击部队常在此处制造枪械,后来为敌人察觉,于二十八年三月扫荡崂山的时候,包围搜索,翻出旋床及其它制械工具器物,敌人即把殿宇一齐放火焚毁,并惨杀道士六人、火夫二人,使这个白云洞也涂上血迹。自此以后,我们的修械所已不能在该处恢复,而且在高山峻岭之上,搬运殊不方便,但是孤悬海角的崂山游击区,距离我们的战时首都——四川重庆,真是山遥水远,我们除了几部自己装置的发报机和收音机可以和中央发生无线电的连络外,其它一切算是断绝了关系,尤其武器是我们的生命所系,没有接济补给,就是等于死亡。 我们固然得不到中央的给养,也得不到中央的武器,尤其没有武器的接济,使我们这篇长期游击的史诗,写得吞声饮泣、血汗淋漓。李陵出击匈奴,到了「兵尽矢穷,人无寸铁」,就投降过去,葬送了自己的功业,留下历史的污点,这是百世而后都令人扼腕的事!我们在崂山和敌人作生死存亡的搏斗,真是「暴虎凭河」,若无武器,决无幸存之理。然而我们战斗的事迹,在岁月悠长中,并未给敌人消灭,更没有因武器的缺乏,放弃了神圣抗战的任务,我们的武器配备与来源是这样的: ⑴ 收集民间枪支 北方乡区为了保卫家乡,防止土匪打劫,大都备有自卫枪支,或数家合购枪支,互助团结,夜间分任站岗打更,以防外侮。日寇兴兵侵华,人人有保卫国土之责,所以在游击区内,不愿亡国为奴的人民,集结抗御,将区内藏有长枪、短枪、盒子枪的人家,组织游击队,人们所有的武器,就是当初游击队成立时的基本装备,往后游击队人数愈多,武器愈感缺乏,于是再另想办法补充。 ⑵自制土造枪支 在武器太少穷蹙无计之中,想出了补充的办法,便是自己制造,好在山东章邱县铁匠很多,于是招集了数十个手艺精良者,作为游击队兵工厂的技工。造枪的主要材料是钢铁,我们便派队伍于夜间拔铁路钢轨取来应用,铁匠工人将钢轨锯断,投入閒炉用手工来锤炼,照着步枪的样式,一件一件来制造,奇妙的是枪筒里的来复线,先把钻子紧扎在牛车的大轮中间,对准枪杆铣旋转凿孔,这样的制造法,每支步枪需要三十工,精制的步枪需要六十工,我们小型工厂,平均每天可造步枪一支,一个月三十支,一年便可有三百六十支。这种土造枪,连续可放二十发左右的子弹,过多则枪管发热,会炸裂,须待冷却后始可再放,这是在补充武器问题上克服困难的情形。 自从在白云洞的修械所被敌人焚毁后,为了选择一个安全而固定的地方,使敌人无法到达,于是把它设在海拔一千公尺接近崂山之顶的山腰深处猿猱难攀的洞里,工厂里制枪的材料,如钢铁、煤炭、工人的粮食,均须一包一桶捆在肩上,手攀悬崖,脚踏危石,气喘汗流地搬上绝顶去供给,像这样竟爬了三、四年之久,其艰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这种笨拙的做法,聪明人也许觉得可笑,可是幸而采用了这种笨拙方法,补充了我们半数的武器,坚持到最后,争取到胜利! ⑶用生命来抢到敌人的武器 我们获得敌人武器有两种情形,一是身入虎穴袭取而来,一是遇机袭击敌人而来。关于前者,我们所用的技术与方法颇为灵活,时常有惊人的表现。我们利用黑夜,杀死敌人值班站岗的哨兵,拿走他们的枪弹。其次便是派便衣混入市区活动,和市内敌人控制下的伪军机关或仓库内的爱国人士密切连络下,等待时机,劫取他们的武器。我们曾经把东镇伪公安分局和大连路及大港伪警务段摆在架上的枪支,在夜晚他们睡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全部拿走,一夜之间,搬上了崂山。还有两次夺取在青市西镇的日本商业学校及鱼山路日本中学内的武器,当时这两处乃是军库所在,以鬼神难测的秘密迅速动作,夺取了二百余支六五大盖枪和九挺轻机枪,移往预先停泊在西镇及海水浴场的小船上,从从容容摇到了崂山海湾里,简直使敌人无法想象竟有这样大胆的情事。至于袭击敌人用作战拼杀得来的武器,更是用血肉换来,得之不易,莫不珍视异常。在八年中所得敌人的步枪,总计一千五百余支,机枪十余挺,这种武器均极优良,我们以之补充增加我们的游击队伍,尽量发挥杀敌的作用。 |
- 上一篇:中国航母辽宁舰的前世今生
- 下一篇:李先良的《崂山抗战忆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