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7)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郑成林 查看:
此次会议关于海外中华总商会的讨论同样令人瞩目。李培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以“二战”结束后香港华商总会首次换届选举风潮为考察对象,分析了香港华商总会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着重探讨了两党为争夺香港华商总会控制权而展开的斗争,进而分析了海外华商会与中国政权的关系,指出海外华商会一方面需要接受当地政府统治的现实,另一方面它们又需要借助与中国政府的密切关系来巩固其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与影响。陈来幸从华人社会存在连续性的角度分了国内外总商会功能的异同,指出与国内各埠总商会一样,海外中华总商会也主要承担着联合群情、维持市面、补助商政和调处商事纠纷等经济职能,但是又不完全一样,因为后者同时扮演着当地华侨社会的领袖,管辖着华人家族财产等民事纠纷、承担着为会员移文投诉的职能,此外一般华侨的商照和护照也多由商会出面担保。为了保护和维系海外华商,1904年颁行的《商会简明章程》明确规定日本、美国和南洋的商人可以仿行国内主要商埠设立商会,从此海外华商会就成为中国商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海外华商会的组织演变、主要功能及其与国内商会和政府的互动关系,不仅可以开辟出一些饶有兴味的新课题,而且对当前中国商会的建设与发展也不无启迪。
此外,饭岛涉简要考察了在华日本商会与中国的关系,认为在华日本商会的设立是与日本侵华政策紧密相联的,它不仅维护了在华日商的经济利益,而且还配合本国政府实行对外经济和政治扩张,但同时指出大连与上海、天津的日本商会在组织和活动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对在华日本商会的角色应做具体的分析。
六、小结
此次会议自始至终开得生动活泼,讨论热烈深入,会下的交流更显精彩,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问题。相比已有研究,此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研究时空的延伸。历史不仅具有前后连续性,而且整体与部分亦难以割裂,因此只有把中国商人及其组织放在历史长河之中研究,才能厘清其发展轨迹;只有“走出近代”、“超越商会”,不断放宽研究视野,才能对商人及其组织获致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从上面论述可知,此次会议扭转了商会研究重视晚清忽略民国、重视沿海轻视内陆、重视商会本身忽视其他商人组织的学术走向,不仅有探讨宋元以来商人组织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政府的关系,也有考察抗日战争前后商会的组织演变与社会地位;既有对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商会的重新审视,也有对山西、南昌、荆沙等内陆商会的深入探讨;既有对同业公会和商团等商人组织的历史考察,还有对海外华商会及其与中国商会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把握中国商会的组织构成与社会特征,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变迁的整体趋势。
二是研究内容的拓展。已有研究侧重于分析商会的组织状况和政治活动,对商会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民间外交活动虽有涉及,但研究还不够具体深入。综观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借鉴了经济学、法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多视角多层面去审视史事,拓展了研究领域,深化了研究内容。例如,有的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探讨了商会组织网络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的从产权体系与法人社团的角度剖析了会馆、公所与商会的制度变迁,有的考察了商会与商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的通过分析商会选举风潮和领导层的更迭审视了商会组织的内部特征及其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有的对不同地区商会结构与功能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等等。社会是一个整体,经济、政治、文化不能割裂,我们可以对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侧重展开论述,但更应该把握研究对象各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商会史的研究也应如此。惟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商会作“全景式”的了解,深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总体特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