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武汉创立的(6)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武汉市统一战线 作者:毛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历史学者一般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1946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时开始的。这个提法是有根据的。“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名词的确是从

  (1)发起者与领导者不同

  国民党中央制定的《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第一条规定:“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这就是说,国民参政会是由国民政府发起组织的,并附属于国民政府的。国民党是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办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国民政府为在宪政实施以前,邀集各党派社会贤达共商国是起见,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会谈纪要》中提出:“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这就是说旧政协是由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而领导者却是国民政府。这一点是周恩来在旧政协闭幕会的致词中是认可的:“我们一致的同意在国民政府的基础上,在蒋主席领导之下,我们组成各党各派社会贤达合作的举国一致的国民政府,来结束训政,筹备宪政”。[17]

  新政协是中共于1948年“五一”口号中提出后,和各民主党派与各人民团体共同筹备的。各民主党派承认与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2)发展前途不同

  参政会是临时性的政治协商组织。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组建国民参政会的决议案第六条明确规定:“抗战停止,国家恢复常态或召集国民大会时,国民参政会应即解放。”事实也是如此。参政会于1938年7月6日成立,到1948年3月28日结束为止,历时九年八个月又二十三天,总共四届十三次全体会议。

  而旧政协也是无固定组织,只是开会时则存,会完则散,其发展前途可想而知。不久便被蒋介石集团全部破坏,旧政协是个短寿的组织。

  新政协的发展前途极为广阔与光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对于政协是否存在的问题上的确有不同的意见。毛泽东强调其存在的必要性,并指出: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计。尽管在“文革”十年中,政协组织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与中国的快速发展同步进行,其前途是无量的。

  (3)组成人员情况不同

  第一届参政会召开时,民主气氛还比较好,但是在120名参政员中,国民党89人,占44.5%,无党派人士89人,占44.5%(其中相当一部向倾向于国民党),其它抗日政党只有22人,只占11%(共产党7人,青年党7人,国社党6人,社民党1人,第三党1人)。但是到了1941年时,参政员增加到240人,其中国民党就有140多人,占58%。并将这140人分为12个小组,分别参加各个组织的活动。国民党还对其参政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从而大大加强了对参政会的控制。到了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时,国民党为抵制联合政府的正确主张,在参政会内更增加反动分子,排挤进步分子,维护其一党专政,把参政员由240人增加到290人,增加名额几乎都是国民党员。对于中共提出的恢复救国会参政员名额(沈钧儒、陶行知、史良等),增加文化人(郭沫若、茅盾等)均不于理睬,只是象征地恢复了吴玉章、新增周恩来。此时,国民党占了参政员的84%,而非国民党的成员只有百之分十几。中共与民盟等只占百分之四左右。国民参政会几乎为国民党所独占。成为国民党的反共工具。

  而新政协吸收大量非中共人士,与参政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只就1954年以后的人民政协组成人员来看其代表的广泛性。在1954年12月召开的政协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中,共有委员559人,其中中共党员150人,只占四之分一强。而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人士却占70%以上。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多次作出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决策,强调非党人士不仅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要不断提高,而且在政协常委、政协领导成员和政协领导机关干部中都要有一定的比例。说明中共是真诚地希望与党外人士合作治理国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