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武汉创立的(7)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武汉市统一战线 作者:毛磊 查看:
(4)地位与作用不同
国民参政会和旧政协的提案和决议案,对国民党政府没有约束力。尽管中国民主促进会提出:“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正式最高权力机构职权。”[18]但却不被国民采纳。此前国民参政会的提案与决议,也必须经过最高国防委员会同意后才能执行。总之,这两个协商组织在国民党政体系中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国民党国家机器的装饰而已。
新政协开始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以后至今,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民政协成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载入宪法。
三、几点思考
(1)国民参政会创立了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撇开国民参政会的性质是国民党领导的战时机构,就其形式来说,却是一种政治协商制度。即由执政党邀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社会贤达等多方面的代表人物,聚集一堂,共同商议抗日救国大计。由于参政员都是各界的精英人物,他们对非常时期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各种迫切问题,提出真知灼见的提案,供当政者参考,其中许多在抗日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保证抗战胜利起了很有价值的作用。人民政协吸取了其中有价值的因素,如在组成人员作用的表述上就有相同之处,如当时称“参政员”,和当前的人民政协组成人员,特别是民主人士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在“参政”这个名词上,两者是相通的。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已在第一个大目中详述了。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国民参政会是中国式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这个“胚胎”是于1938年在武汉培育出来的。
(2)研究此问题的现实意义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后。实际上开始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尽管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都没有强调用“第三次合作”这个名词,但实质上是第三次国共合作。为了使这次合作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为祖国统一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就需要深入挖掘两党历史上合作时期的富贵经验。找出两党合作共事的共同点,为当前的合作提供历史的依据。国民参政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就是说,在第二次合作中,两党共同创造了“国民参政会”这种形式进行政治协商,为什么在第三次合作中不能利用这个经验呢?更何况中共接过政治协商这面旗帜,召开了新政协。把它发展成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说明两党在许多问题上有共识,“英雄所见略同”。更说明中共海纳百川,实际上是继承与发展了国民参政会与旧政协的成果。我们承认中国式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1938年抗战处于紧要关头于武汉创立的,更表示中共的高风亮节。也深刻说明国共两党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可以说研究国民参政会与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此问题的过程中,我曾思考:现在的国共论坛很好,但没有固定的组织与规章制度,很可能遇到意外而不能按期举行。是否可以按照国民参政会的模式,成立一个“中华民族复兴协商委员会”之类的组织,比较固定,国民党也可能接受,同时吸收两岸有关党派参加共同协商两岸关系,进而协商两岸统一的大业如何进行等等。或者叫“两岸协商和平发展委员会”,或者称:“两岸人民参政会”等等。总之,使国民党感到这是继承了国民参政会的模式,是对他们历史的尊重。
当然,这些方案施行起来的阻力很大,不但台湾方面有很大的阻力,就是在大陆方面,也有很大阻力。当我提出政治协商制度的旗帜是在1938年于武汉升起的,有人就反问我:是谁升起的(意思是说:即令政治协商制度是此时开创的,但因为是国民党创立的也不能加以肯定)我回答是:是中国人升起的。我的观点很鲜明,尽管政治协商制度虽然由国民党主导,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时,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种政治协商制度,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政治遗产。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好继承这个遗产呢?我们应该放下历史包袱,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国民参政会。我认为:不管是那个党派创立的政治制度,只要对中国人民有利,特别是对祖国统一有利,都应该拿来加以研究和利用。
(3)恢复国民参政会开幕的旧址
1938年7月6日,国民参政会于汉口鄱阳街举行成立大会。会址在解放后改为“中原电影院”(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对面),当前,该地已作为商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很好开发,首先恢复其原貌。建立“国民参政会”旧址,供人参观,在此基础上,可否成立一个“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的来源、内涵,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论证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不应照搬西方议会制度的模式。还应研究国共两党共同创造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该旧址恢复后,举行开馆仪式时除了邀请国内重要人士参加外,可否邀请曾担任过参政员职务的后代子孙参加,特别应邀请国民党人士参加,邀请海外华侨华人中与国民参政会有关人士的后代与会。把这个旧址办成宣传,研究政治协商制度的一个基地。不但可以提高武汉的知名度,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胸怀,重视中国人的创造力,不管是什么政党,什么人,只要他们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我们都应总结他们的历史创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以上只是个人的见解,是一家之言,但学术无禁区,提出来供学者和政协工作人员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作者:毛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武汉市政协港台澳华侨与外事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