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文史哲 作者:周锡瑞 查看:
调查资料也说明,鲁西农民所仇恨的是靠洋教撑腰的教民。聊城农民说这种情况叫“称劲”,茌平的说法更好,说叫“撑洋劲”。外国传教士以干涉诉讼的方式建立起一套新的权威系统,可以直接跟清政府的最高统治阶层打交道;我相信帝国主义的这种政治干预是引起义和拳反抗的主要原因。这种干预在当时造成了美国社会学家Tilly所说的“多元主权”的现象。根据Tilly的研究,这种现象通常在革命情况成熟的过程中出现。
值得顺带一提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鲁西南、西北社会结构不同,两个地区人民入教的情况也不同。鲁西北的教民比较分散,多半个别入教,教民人数占村里的少数,而且据调查,很多入教的人是新近从外地搬来的。鲁西南的情况就不同,经常全村一起入教,看来鲁西南地方各村因为常受外来土匪的侵扰,必须团结自卫,所以地方上如果发生冲突,通常以村作单位,是村与村之间的争斗。这种条件之下,如果全村集体入教,就更能巩固团结,加强自卫能力。至于鲁西北地区,由于天灾或从商的结果,人口大量流动,而且盗患的威胁比较小,所以农村社会内部的凝结力也比较弱,村庄内部可能分化,内部的矛盾就反映在少数村民的宗教信仰中。
现在让我总结一下儿以上的分析。义和拳运动发源在鲁西以及邻近直隶、江苏的各县,大体说来,是个特别贫困、天灾连年、经济衰竭的地区,鲁西南比较带封建色彩:地主的权力比较大,农村社会内部控制比较严密;但也是个比较乱的地区,许多贫户被贫穷所逼,转为盗匪。鲁西北地区,山东直隶边界上也有类似的匪患。但在本区之东的山东境内,这种现象就少得多。村里的殷实人家(事实上都不很富足)多半雇工种地,以接近资本主义的方式剥削。帝国主义在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影响,就客观形势上说,大致是表现在对当地手工业的破坏上;但是对农民来说,更重要的是由洋教士,尤其是天主教教士(这种代表外来权威结构的人)所作的政治侵略。
义和拳运动的三个重要特点是:一、仇教的倾向及反帝的活动;二、刀枪不入的仪式;三、秘密宗教的色彩。这三个特色的第一次同时出现,是在1896年鲁西南的大刀会起义中。山东巡抚李秉衡对这次起事的看法是这样的:
臣查大刀会即金钟罩邪教,由来已久,虽经地方官示禁,根株总未能绝。上年海疆不靖,民间以此教可避枪炮,传习愈多,几于无处不有,其愚者以为可保卫身家,其黠者遂藉以逞其凶暴,兼以外来游匪从而煽惑,渐至聚众滋事……(李秉衡,1898年8月3日,见《义和团档案史料》,册一,页4。)
关于大刀会与“邪教”的关系,用不着我在这儿多说;我赞同路遥副教授及周海清的看法,把大刀会看作八卦教中的坎门。(路遥《义和团初期阶段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近代史论文集》(1979年,北京),册二,页674-675;周海清《山东义和团组织的源流及其发展》,见《破与立》1976年6期,页34-35。)我只想提出两个疑问:第一,据说八卦教分文武场,大刀会属于武场,而以往八卦教的反清活动都是由宗教性比较强的文场带动的;根据一个在平原一带活动的传教士所举的事实,八卦教武场的拳师之中有的人对文场的内涵一无所知。第二,关于邪教、大刀会、义和拳以及洋教的关系,David Buck已经证明了白莲教或八卦教教徒常常为了逃避官厅的压迫而投洋教。平原八卦教的老师李大肚子生前先属文场,后也属武场,临死留言,叫门人弟子投洋教,外国传教士第一次进入庞庄,就是应李大肚子的一个徒弟所请的。(Henry D.porter,“A Modern Shantung Prophet,”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Hereafter:CR), 18:1(January 1887),PP.12-21.PP.17-18.Arthur H.Smith,'Sk- etches of a Country Parish,'Cr,12:4(July-August 1881), p.246.Smith与Porter都是在恩县庞庄传教的美国教士。)
白莲教徒、八卦教徒信洋教的例子不单在传教士的记载中可以见到,山东大学的调查资料里也包括了在冠县梨园屯左近的南宫县的一个例子。据当地的农民说,光绪初年,南宫地带白莲教相当活跃,知县发兵逮捕,法国传教士梁某对大家说:“我是传教士,谁想信天主教就举手登记,我保你们没事。”好几个白莲教徒就这样举手进了天主教。官兵果然不敢捉他们。
这样看来,如果说白莲教跟义和拳有关系,我们更可以说白莲教、八卦教跟天主教也有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认为追溯白莲教跟义和拳在组织上的渊源不能够解释1899—1900年义和拳仇教反帝的活动。
由以上两点,我想提出一个初步的假设:入洋教的“邪教”教徒大概原来多半属于文场;武场在信仰上已经跟白莲教脱节,而成为独立的自卫或武术组织了。光绪年间,教民和洋人既然被鲁西农民当作大敌人,这些武场组织的一部份人就为了保卫乡里而动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