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人物 >

清末民初革命中的李福林(3)

  援闽粤军回粤驱桂战争中,粤军以地方感情相号召,再一次掀起了“粤人治粤”声浪,孙中山也直言不讳:“此次粤军返粤,实以粤人自治为宗旨。”(53)广东各界积极响应支持粤军讨伐桂系,在上海的广东人同情粤军,提供财政资助(54);广东西部钦廉地区的军人一致决定“要自谋地盘,由黄督办志桓震慑钦廉,林镇守使俊廷占领高雷,任何人命令,俱不出兵,严守中立”。(55)形势对桂系越来越不利,莫荣新对本地势力的猜疑亦随之加重,曾“设计欲将魏氏软禁入署”,致使魏邦平逃往香山;“又闻莫对李福林又硬索百万之助饷,李大恐慌,不敢入督署”。(56)李福林既有的利益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9月26日,李福林继魏邦平之后在广州河南宣布独立。随后,二人致函莫荣新,促其将粤省统治权归还粤人。孙中山闻此消息,欣喜万分,称“得丽兄沁电,为之狂喜,剿除桂孽,还我河山,兄等之功也”,希望李、魏“努力勿懈”,除恶务尽,将桂系逐出广东。(57)给四川石青阳的信中,也称:“刻下粤事极为得手,惠州虽未遽下,破坏敌军不少。而广州则已有李福林、魏邦平宣布独立,进驻省城,联同海军,迫莫出境,粤局不难解决。”(58)

  陈炯明对李、魏寄予很高期望,“围迫省城,想莫指日可除”。(59)孙中山也多次催促李、魏发兵,共同驱桂。然而,李、魏二人自独立之后,却迟迟未对桂系有所行动,“纯系示威牵制手段,一时不敢暴动”(60),与桂军“对峙不战,专候海军及各界之调和”。(61)当粤军久攻惠州不下,战局不利时,李福林的态度更动摇,“其粤人治粤之主义,尚不坚持,所提出之条件,系希望惠州前方停战使陈部保存”。(62)以致孙中山极为不满,指责李、魏二人“胆小如鼠,不敢以武力解决”。(63)孙在给军政府秘书吴宗慈的回信中也抱怨:“魏、李优柔,不能及机解决,以至旷日持久,为祸转大,殊为可惜。”(64)

  孙中山所看到的李福林胆小、优柔的一面,实则是李骑墙观望态度的表现。当时桂系莫荣新与国民党方面都在派人争取李福林。(65)邹鲁回忆,在他最后一次将往漳州之前,曾秘密到李福林处,提出如粤军回粤时,请李即行内应,李“满口答应”。(66)但李福林更多注重的是自身的利益。1920年7月22日,朱执信自香港上书孙中山,特意提到“此次来港,本意福林处可运动,或能一为邦□帮助。然到港则事已无可为,福林为人非空口白话所能动也。”(67)李、魏力量有限,不会轻易以身涉险,在没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不敢发动对桂战争,只是在观望中等待时局的变化。同时,他们又要顺应“粤人治粤”之潮流,以继续维护在粤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一旦粤军胜利,他们也可以保存自己的利益,在粤桂战局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李福林对桂系的态度仍摇摆不定。桂系也深知战场局势发展直接影响李、魏之态度,因而加紧攻击陈炯明,而对李、魏则“极力缓和退让”,使其有“转圜自保之方法”。(68)

  陈炯明为了鼓动李、魏出兵,也不惜威逼利诱,公开声言:“现大军合围惠州,桂派军队多已派赴前敌,诸兄若能于彼咽喉心腹之地,加以进攻,朝发难,夕可收功,他日论勋,会膺懋赏。若犹徘徊瞻望,不知自奋,则后至之咎,当不能为兄等谅。粤军师直而壮,固无败衄之理。万一不幸而败,兄等自审经此次战事而后,粤人军队其不为桂派所疑者为几何?则今日所以待粤军者,他日即以待兄等,夫又安能幸免。”(69)此后,随着惠州战事好转,到省城指日可下时,李福林开始表现出积极的态势,对桂系的态度强硬起来,断绝与桂系之交通,“大有决裂在即之势”。(70)孙中山致电陈炯明充分肯定了李福林的作用,称“魏、李之适时响应,实为粤军之救命汤”。(71)因为有李、魏的“响应”,省会“车歪炮台、中流砥柱等要塞、菁华所在之西关一带、河南全岛,及海防、江防全数舰队,均隶粤军范围”,桂系莫荣新实际上已是“困守老城,负隅抗拒”。(72)10月下旬,粤军占领广州后,孙中山在给李福林回函中予以很高的评价,“执事与丽堂树帜粤垣,同仇敌忾,救乡救国,实所钦迟!”(73)11月下旬,回复李福林的信函中,孙中山再次赞扬其为粤军打败桂系立下功劳,并希望李能够为西征尽力。(74)

  孙中山对李福林的争取,是迫于实力的无奈,本来就缺乏武装的革命党人,不得不借助有过合作的李福林。而李福林的反响,又似乎让处于逆境中的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对民军等地方武力的认同感明显增强。粤军回粤驱除桂系莫荣新后,孙中山“以从前军政府毫无实力,所以一事不能办”,决定组织武装,除划出许崇智所部粤军第二军,直隶军府统辖外,“其前此遣散各军,黎萼、许了凡、邓通任各部,与各属未经收编之民军,亦酌量收归编练”。(75)1920年底,孙中山与陈炯明在民军问题上产生分歧,李福林与唐绍仪、伍廷芳、魏邦平等出面调停,“凡民军方面归孙节制,而粤军由陈氏指挥,双方均甚同意”。(76)孙中山此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黄秋舫即上书孙中山,劝其不要收编民军,认为民军“万不可用”,“实不必用”,“与其滥收性质已坏之民军,徒贻他日收拾之难,曷若就现有十万军队之中,迅予督练,汰弱留强,补足其用品,增加其实力之为愈乎?”(77)但这似乎无法消除孙中山寄望民军的想法,从而就给了与民军有着特殊渊源的李福林新的发展空间。

  1921年孙中山北伐,11月1日由南宁抵梧州,旋即补发命令,要求李福林“统率所部,开赴韶州集中,听候命令”。(78)李福林随即率部开赴韶关。李福林的福军是孙中山此次北伐的重要武装之一。据李福林说,其参与北伐属于主动请缨,还遭到陈炯明的阻扰。李福林及其福军参加北伐是主动还是被迫无奈,真相如何,尚难判断。但当时确实有不少人不赞成孙中山北伐。在孙、陈关系趋于不洽的背景下,李福林及其福军参与北伐,既是对孙中山有力的支持,也为自身赢得了机遇。

  三、借势而上:大元帅府政权与李福林政治地位的提升

  “六·一六”兵变后,李福林所部在许崇智的指挥下,由北伐途中回师,救援在广州的孙中山,但在粤北遭遇陈炯明军队的阻击,因交战失利,回援受挫。粤北交战期间,李福林军内部出现动摇与分化,不少人主张投陈以保存身家,而两个支队司令李雍、李芳及总参议李朗如同时离队。(79)但李福林却随许崇智等返回江西,转往福建。此次李福林未在孙陈之间徘徊,很大原因可能与陈炯明不能接纳民军的理念有关。广东光复后,陈炯明力主遣散民军,李福林因邓泽如等的庇护及江孔殷等的协助,其福军才得以幸存。(80)

  在闽期间,李福林及福军跟随许崇智,打败了皖系闽督李厚基,建立了一个重要的革命基地。孙中山对之寄予很高期望:“必须保守福州,必须巩固福州,盖福州为革命绝续存亡之关键也。”(81)在福州,李福林的军队编为东路讨贼军第三军,1922年10月18日孙中山任命李福林为军长。(82)孙中山十分重视李福林的军队,曾数次复函李,讨论补充枪械装备及军队建设问题。尽管当时孙中山身处困难之中,依然给予李大力支持。如1922年11月19日,孙中山在回复李福林的信中称:“注意枪械补充,自属必要之图。文在此间对于接济,未尝一日忘怀”,“前寄军毯万张,不敷分配,心甚歉然;兹再购备,寄汝为兄处转发,庶几可为御寒之用”。(83)1923年1月,李福林随同蒋介石、罗翼群等赴沪谒见孙中山,向孙报告由粤经赣入闽的情况。在孙的指示下,李“奉命南归”,重新整理广州河南地区的“革命地盘”。(84)

  在转战闽赣期间,李福林捞到不少政治资本,尤其是与粤军将领许崇智的合作,使李福林成为孙中山与军阀斗争的重要力量。李福林回到广东后,立即招集旧部,重组力量,投入讨伐陈炯明的战争中,“仓促之间成立三团,防地仍然住河南”。东路讨贼军第三军第二支队司令罗斌,自奉李福林委任后,“即回北江,招集同侣,与原驻之福军旧部,声罪讨逆”,很快攻下佛冈县,并分两路,进攻从化与英德。(85)在讨伐陈炯明的战争中,孙中山前线督战,曾要求李福林亲自督队参与东江战事。(86)李福林所部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保障军事运输畅通、配合作战、巩固后方等方面,给予讨伐陈炯明战争以很大的支援。李福林不仅前往广九铁路沿线视察、慰劳将士,还亲赴右路督战。(87)在平定沈鸿英的叛乱中,李福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率部从白云山后择小道包抄,击溃叛军。(88)

  孙中山建立大元帅府后,办公地点又一次选在广州河南地区的士敏土厂,李福林被孙中山任命为“亲军司令”,承拱卫之责,这已是李福林第三次担任此角色。许崇智回粤后,革命政府重新整编军队,李福林的福军改编为建国粤军第三军。政权建立之初,社会动荡,维护稳定的任务相当艰巨,“各属匪风猖獗,地方不靖,驻防各军,不暇顾及剿办,是以匪党每每横霸一方,竟明与政府相抗,非有熟悉地方情形,及肯负责之军官,从事剿办,难收效果”。在此背景下,李福林又被委任为“东顺番三邑剿匪司令”,率领第三军承担剿匪重任。(89)此外,李福林还担任“南番剿匪司令”、“广东全省剿匪总司令”等职,成为大元帅府革命政权恢复社会秩序、控制地方社会的重要力量。孙中山还为李福林剿匪给予一定特权,颁发命令称:“兹令李军长福林,清剿顺德香山南海属内之海盗,着即负完全责任,速即督队前往,所到地方,无论防军乡团,不得有阻抗行为,违者以通匪论,准其严行剿办。”(90)

  剿匪给了李福林扩大自身势力的良机,借此机会,李福林所部“防区”得到扩大,势力达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因为剿匪需要,其他军队的防地让出给李福林。如孙中山命令李福林前往东莞番禺交界及莲花山、黄埔一带剿匪,不仅“剿匪区域内军民人等,如有通匪确据,着该司令随时究办”,而且“其现驻该区域内之刘军长玉山、卢军长师谛、徐司令树荣各部,早经明令调遣,各有任务,应即遵照前令,分别开拔,徐部并着归剿匪司令统辖,至现驻陈村濠滘韦涌一带之周师长之贞所部,着即移驻顺德县城,训练待命”。(91)而收编其他军队后,防区也归李福林。如李福林奉令移师剿办陆领部众,所有陆领原驻防地段,“一律派兵收管”。(92)

  剿匪过程中,不少民团投靠依附李福林,也壮大了其在地方的势力。如东莞望牛墩乡团长陈翼墀,“以该乡惨被匪党焚劫,非预备实力,不足以镇慑,乃呈请福军收编为团防军”,李福林赞许其“系为保护地方起见”,同意接受,并交由部属王若周“核定章程,勤加训练,随时由王司令节制调遣”。(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