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革命中的李福林(5)
时间:2016-01-06 09:18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何文平
但是在发展民团的方式上,李福林与政府存在差异。1925年4月省署通令民团统率处及各县县长,“严禁各属民团联团,毋得强迫农会加入,并不得妄向农会加抽”。(134)而此前李福林则鼓励联团,曾以番禺县各司民团,均联合成团,其未联合者,只菱塘一司,“特委车篷洲充任该司联团团总”。(135)福军旅长兼东莞民团长王若周则下令禁止乡民参加农会。(136)李福林的做法实则体现了其维护地方武装利益的倾向。从这个角度看,李福林在商团事件中奔波调处的用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六、结语 在革命党人策动下,清末参与反清起义的广东绿林首领数以百计,李福林仅是其中一员。但是,能够在革命道路上走下去,以致改变自己命运的屈指可数,李福林则是最典型的一个。绿林出身的李福林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并信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是他所代表的地方武力需要“政治空间”,他所代表的地方利益需要“政治保障”。通过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李福林所代表的地方武力,赢得了发展。但是,一旦革命遇到挫折,此类地方势力又转向其他的政治依靠,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在民初动荡的局势下,“两面性”是地方势力的重要生存策略之一。李福林与革命的离合,即是典型的表现。 对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来说,李福林远不如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革命党人重要,然而缺乏武装的革命党人,在认识到仅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不可能完成革命任务的道理后,有着合作基础的地方武力不可避免地成为革命的助力。孙中山对李福林有过希望,也有过怀疑,但始终不愿放弃这股力量,显露出革命力量的薄弱。李福林所代表的是一种广东地方势力,其背后有商人谭礼庭、士绅江孔殷等,更有遍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团及其操纵者士绅、盗匪等势力。这是李福林与其他绿林首领命运不同的最大原因。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都离不开地方势力的支持,这也是孙中山能够旋覆旋起的重要基础。但是,革命党人始终与这些地方势力存有距离,双方的合作更多的是相互利用,并未建成有深厚地方社会基础的革命阵营。孙中山以国家民族命运为怀,李福利所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始终以自身利益为重。立足于地方的李福林可以为大元帅府政权维持社会秩序,却难以承担扫荡军阀的大任,“两面性”的困惑严重制约了地方武力对革命的支持。 在清末民初广东各派地方武力中,李福林对孙中山革命事业有较大的支持。李福林的“地盘”,以广州郊外河南地区为中心,遍及东莞、香山、顺德、南海、番禺、新会等地,是近代广东经济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也与区域政治中心广州关系最为密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却并未能有效地控制这个区域,将其建设成为革命的大本营,不能不说是革命在社会动员、社会改造、社会利用方面的缺失,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清末民初革命运动社会基础之薄弱。 【注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S035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I—04阶段性成果。 (1)参见邱捷《广东商人与辛亥革命》中华书局编辑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陈剑安《广东会党与辛亥革命》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湖南省历史学会编:《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中华书局1983年版,赵立人《辛亥光复前的广东民军》《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段云章、邱捷《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贺跃夫《士绅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年第5期等。 (2)对李福林的研究尚缺乏,主要是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如冯自由《民国前之李登同》《革命逸史》第2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9—221页、黄干甫《我所知道的李福林》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9辑,1963年8月,第111—123页、肖俊汪《“李灯筒”———民国陆军上将李福林其人其事》广州文史研究馆编:《羊石春秋》,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321页等。 (3)1925年后李福林的表现与影响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拟作另文探讨。 (4)冯自由:《民国前之李登同》,《革命逸史》第2集,第219页。 (5)广东文史资料编辑部:《旧广东匪盗实录》,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西凤:《广东反正前后的绿林大哥》,香港《大华》第14期,1966年9月。 (6)《李福林从事革命经过》,杜元载主编:《革命人物志》第12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3年版,第59页;黄干甫:《我所知道的李福林》,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9辑,1963年8月,第112—113页。 (7)《李福林革命史料》,杜元载主编:《革命人物志》第12集,第74页。 (8)贯公:《说贼》,《广东日报》,光绪三十年六月廿三日,“言论界”。 (9)《李福林革命史料》,《革命人物志》第12集,第72—73页。 (10)陆丹林:《组织民军的工作》,香港《宇宙风》第64期,1938年3月,第126页。 (11)《清英之会匪》,《时报》,1911年5月30日,第4版。 (12)《广东各团体因乱事布告中外同乡书》,《时报》,1911年8月26日,第4版。 (13)大汉热心人:《广东独立记》,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6页。 (14)《李福林革命史料》,《革命人物志》第12集,第83页。 (15)《李福林革命史料》,《革命人物志》第12集,第78页。 (16)《李福林革命史料》,《革命人物志》第12集,第78页。 (17)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4页。 (18)《李福林革命史料》,《革命人物志》第12集,第80、81页。 (19)吕芳上:《朱执信与中国革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78年版,第109页;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第221页。 (2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下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0页。 |
- 上一篇:同盟会元老谷思慎
- 下一篇:张雨僧:伤心不忍见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