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江皖大水与华洋义赈会(11)
辛亥革命网 2014-06-06 00:00 来源:《清史研究》2013年2期 作者:朱浒 查看:
(128)《华洋义振会灾振文件汇录》,第10页上下,第18页下至19页上。
(129)《华洋义振会灾振文件汇录》,第12页下,第14页下,第16页下至第17页上。
(130)唐绍仪被任命的时间是12月6日,伍廷芳是12月9日。参见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3页。
(131)《华洋义振会灾振文件汇录》,第1页上、第2页下。
(132)《华洋义振会灾振文件汇录》,第3页下。
(133)《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69—170页。《临时政府公报》第34号,《近代史资料》,第25号,第264页。
(134)《论国民今日当注重灾振》,《申报》,第116册,第330页,1912年2月1日,第8版。
(135)Andrew James Nathan,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ttee, p. 5.
(136)有关西方早期针对中国赈灾秩序问题的看法及其特征,主要可参见夏明方:《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37)关于盛宣怀一生的赈灾事功,冯金牛、高洪兴的《“盛宣怀档案”中的中国近代灾赈史料》(《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作过概述。不过,这项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
(138)朱浒:《滚动交易: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捐赈复产活动》,《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39)《江皖查振处告白》,《申报》,第116册,第283页,1912年1月27日,第1版。其实,江皖义赈会的绝大部分中方董事也是江皖工赈会的董事。
(140)《陶湘致盛宣怀函》,《盛宣怀未刊档案》,编号00043004。
(141)《筹募江皖工赈公呈稿》,《盛宣怀未刊档案》,编号00043003。该文呈发孙中山的时间是3月22日,呈送袁世凯为24日,其他各处均为23日,参见《陶湘致盛宣怀函》,《盛宣怀未刊档案》,编号00043004。
(142)《陶湘致盛宣怀函》,《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342—344页。
(143)《民生国计会之筹赈策》,《申报》,第116册,第657页,1912年3月19日,第7版。
(144)《联合筹振大会议》,《申报》,第116册,第745页,1912年3月29日,第7版。
(145)《振务联合会慈善公债票缘起词》,《申报》,第117册,第257页,1912年4月27日,第7版。事实上,孙中山本人从未亲自涉足该会事务,但曾先后委托张清泉、马君武参与联合义赈会事务。对此,可见其1912年4月17日给该会回函(《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41页)。另外,黄文德据此函认为,江皖义赈会曾有意请孙中山出任议长一职(参见《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合作在中国》,第27—28页)。这显然是误把联合义赈会当作江皖义赈会所致。
(146)《泣告全国同胞》,《申报》,第117册,第729页,1912年6月14日,第1版。《中华全国义赈会通告》,《申报》,第119册,第51页,1912年10月6日,第1版。
(147)《义赈会推举职员》,《申报》,第119册,第37页,1912年10月4日,第7版。《义赈会添举董事》,《申报》,第145页,1912年10月15日,第7版。在10月4日的报道中,该会又称作“中华民国义赈会”。
(148)《施子英谨辞中华全国义赈会董事》,《申报》,第119册,第113页,1912年10月13日,第1版。《邵松廷致全国义赈会函》,《申报》,第119册,第133页,1912年10月14日,第7版。《余鲁卿、刘兰阶辞退中华全国义振会董事》、《义赈会协理辞职》,《申报》,第119册,第151、157页,1912年10月16日,第1、7版。《周金箴致中华全国义赈会函》,《申报》,第119册,第181页,1912年10月18日,第7版。《沈仲礼敬辞全国义赈会董事》,《申报》,第119册,第223页,1912年10月22日,第1版。《中华全国义赈会启事》,《申报》,第119册,第971页,1912年12月23日,第1版。
(149)参见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第57—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