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政”与同盟会“16字政纲”(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作者:茅家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推翻大清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方面,化解了分歧,取得暂时的一致。两者联手,导致宣统退位,在中国赶走了皇帝,这是中

  臣等共同商酌,……吁恳天恩,明降谕旨,布告天下,将科举旧章量为变通,以下届丙午(1906年)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暂行试办。……至第三届壬子(1912年)科应减尽时,尚有十年,计其时京外各省开办学堂已过十年以外,人才应已辈出。

  奏入,上谕:“著自丙午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俟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2](P5128)

  1905年9月20日,从袁世凯、张之洞等奏,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2](P5392)长达1000多年的科举进士制度结束了。

  在办理京师大学堂过程中,派遣出洋留学生的工作也得到推广。1903年12月21日张百熙奏:

  计自开学以来,将及一载。臣等随时体察,益觉资遣学生出洋之举,万不可缓。诚以教育初基,必从培养教员入手,而大学堂教习尤当储之于早,以资任用。……臣等忝膺学务,夙夜焦思,……亟应多派学生分东西洋各国学习专门,以备将来学成回国,可充大学教习,庶几中国办理学堂尚有不待借材,操纵自如之一日。

  奏入,“上谕军机大臣等,本日张百熙等奏,选派学生前赴东西洋各国游学一折,师范学生最关紧要,著管学大臣择其心术纯正、学问优长者详细考察,分班派往游学,馀依议。”[2](P5113)

  再说发展近代工商业方面的情况。

  清廷逐渐认识到提倡工商业的重要性。为扶植工商业,设立商部、制订商律提到了议事日程。1903年4月22日上谕:“兹据政务处议复,载振奏请设商部,业经降旨允准。兹著派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俟商律编成奏定后即行特简大员开办商部。”[2](P5013)1903年9月7日,上谕正式设立商部,任命载振为商部尚书。[2](P5063)

  1903年10月20日,从商部请,颁布“保商”上谕,内称:

  中国自互市以来,商务日盛,现在设立商部,正宜极力整顿,相互维持。惟中国商民,平日与官场隔阂,情谊未能遽孚,而不肖官吏,或且牵制抑勒,甚至报关完税多所需索,商船验放到处留难,遇有词讼,不能速为断结。……著各直省将军督抚通饬所属文武各官及局卡委员,一律认真恤商,持平办理,办除留难延搁各项积弊,以顺商情而维财政。倘有不肖官吏,仍前需索留难,著随时严查参办。[2](P5091)

  1904年1月21日,商部奏呈“商律卷首之商人通则九条暨公司例一百三十一条”,“得旨允许”。[2](P5132)1905年1月25日商部奏呈保护商标试办章程二十八条,内称:“近来东西各国无不重视商标,互为保护,与制造专利之法,相辅而行。中国开埠通商,垂数十年,而于商人牌号,向无保护章程。……今臣部综绾商务,业将一切保商之政,次第举办,则保护商标一事,自应参考东西各国成例,明定章程,俾资遵守。”“得旨:如所议行”。[2](P5280)

  工商界人士有了自己的组织——商会。1904年1月11日,商部奏请“劝谕各业”“创设商会”,并送呈商会简明章程二十六条,“得旨允行”。商部在奏疏中说:

  夫商会之要义约有二端,一曰剔除内弊,一曰考察外情。中国商人积习,识见狭小,心志不齐,各怀其私,罔顾大局。即如丝茶两项为出口货之大宗,往往以散商急思出脱,跌盘争售,而一二殷实巨商,亦为牵累。其他货物之作伪搀杂,卒至亏本者,难以枚举。有商会则亟宜声明罚例,儆戒将来。此则剔除内弊之说也。中国地大物博,百货殷阗,特制造未精,贩运不广,利权外溢,急待挽回。即如玻璃、纸张、洋烛、肥皂之类,凡洋货之适于民用者,皆华商力能仿造之货。如果办理得法,逐渐扩充,不徒自造自用,并可详探各国市情,以广销路。有商会则必应议设公司,藉图抵制。此则考察外情之说也。[2](P5122)

  可见,清廷倡议组织商会,目的也在发展工商业。

  对于创设工商业有成就者,清廷还给予奖励。1904年4月16日,以江苏在籍绅士张謇创设商业公司卓有成效,赏加三品衔,作为商部头等顾问官。[2](P5166)

  到1905年,清廷新政改革的速度加快,出现了“预备立宪”的议论与举措。

  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中有一段话说,在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法之前,“铁良、徐世昌辈于宪法亦粗有讨论。端方入朝召见时又反复言之,载振又为之助,太后意颇觉悟,故有五大臣之命。”[3](P867)在日记中,张謇也有类似的记载:“立宪之机动于铁、徐之入政府,端之入朝,振贝子又助之陈于两宫。慈圣大悟,乃有五大臣考察政治之命”。[3](P564)使慈禧下决心预备立宪的关键是1906年载振出洋考察政治回国后写的一份密奏。密奏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