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政”与同盟会“16字政纲”(7)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作者:茅家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推翻大清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方面,化解了分歧,取得暂时的一致。两者联手,导致宣统退位,在中国赶走了皇帝,这是中

  孙中山反对清廷维新改革、预备立宪,除了由于不信任满族人士,视为“异种”外,还有一个“取法乎上”的思想方法问题。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在东京对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说,据吴崑笔记,有如下内容:

  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要从人家手里夺来。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若我们今日改革的思想不取法乎上,则不过徒救一时,是万不能永久太平的。……兄弟愿诸君救中国,要从高高的下手,万莫取法乎中,以贻我四万万同胞子子孙孙的后祸。

  陈天华的记录稿有所不同,他是这样记录的:

  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15](PP281-283)

  以上两种记录,文字虽有异,但精神内容却一致,即孙中山以“取法乎上”来说明坚持革命反对立宪的原因。

  在思想上这样认识清廷的革新与预备立宪,在实践上就表现为视立宪派为政治敌人,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政策,扩大了同盟会的打击面。《革命逸史》中有下列一段记事:“海外各埠革命党与保皇会之冲突日益剧烈。东京政闻社之开幕及徐勤在小吕宋与新加坡之演说,均被革命党捣乱破坏,两党机关报之大开笔战,尤无时无地无之。”[16](P15)章太炎在《民报》第17号上发表“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一文,也生动地记述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人士的敌对情绪。“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并不是普遍真理。它不能作为指导制订政治纲领的原则。制订政治纲领的原则只能是实事求是,切合政治形势的特点,并能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如果根据制订者主观的不切实际的认识确定某一种自认为“上策”的政策,视反对这种“上策”的人为敌人,结果往往得不到大多数民众的拥护,使自己孤立。

  16字政纲中提倡平均地权,限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

  在兴中会的宗旨中没有“平均地权”,同盟会的宗旨中才有这一条。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目瞠乎后也。[17](P289)

  平均地权的目的是使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平均地权之内含不是现实的,而是超前的。它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农业用地兼并、农民无地或少地问题,而是限制未来的资本主义发展。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其中有下列一段话:

  中国现在资本家还没有出世,所以几千年地价从来没有加增,这是与各国不同的。但是革命之后,却不能照前一样。比方现在的香港、上海地价比内地高至数百倍,因为文明发达,交通便利,故此涨到这样。[15](P328)

  工业发展以后,城市地价提高,这提高的价格不归城市资本家所有,而归政府所有,这就剥夺了城市资本家的利益,限制城市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出平均地权的孙中山,从他的思想理论看,他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3个月,1905年5月中旬,他“访问了在布鲁塞尔的社会党国际局(第二国际),自称为中国革命社会党的领袖,同该局主席王德威尔德、书记胡斯曼进行会谈,他要求该局接纳他的党为成员”。[18]

  对同盟会政纲的上述分析,归结到一点,即它不切合变化了的晚清社会的特点。其后果则是限制了新兴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疏远了大众。这些大众包括:广大满族民众,拥护立宪的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员,以及拥护立宪的资产阶级主体——绅商。革命党人将自己缩小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朱宗震在《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中说:“支持孙中山的主要局限于华侨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少数有远见的资产者、会党和少数受策反的军队。”[19](P282)这个结论大体是符合事实的。

  四、16字政纲得不到资产阶级主体——绅商的拥护

  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来说,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宣统继位,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垄断一切军政大权,是一件有利的事。以载沣为首的一小批满洲贵族官员昧于形势,1910年镇压请愿速开国会的代表,1911年组成皇族内阁,加强对立宪派的控制,妄图阻挡立宪运动的潮流;它又以铁路国有为名,出卖路权,大借外债,极大地伤害了绅商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政治形势骤变,清王朝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自上而下进行革新已不可能,越来越多的立宪党人知清廷已不可救药大失所望,若干人士如沈缦云、李平书、汤化龙、谭延闿、蒲殿俊等与清廷决裂,逐渐与革命党人互通声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