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政”与同盟会“16字政纲”(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作者:茅家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推翻大清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方面,化解了分歧,取得暂时的一致。两者联手,导致宣统退位,在中国赶走了皇帝,这是中

  以长江下游地区为例,从1901年到1910年新办了48家近代企业,遍及南通、无锡、镇江、苏州、常熟、崇明、太仓、江宁、如皋、扬州、泰州、芜湖、池州、休宁、怀宁、杭州、宁波、湖州、硖石等城市。从行业看,包括机械、电力、面粉、缫丝、纺织染、化工、肥皂、榨油、自来水、火柴等。[7](PP31-33)

  再以一个城市——天津为例。1888年张謇与袁世凯绝交分手。1911年7月,张謇从北京返里,路过天津参观后,却大赞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1901-1907年)的建设事业。他说:“十日(1911年8月10日)出京。至天津观各马路、工厂、罪犯游民工厂、图书馆毕。袁为总督时,气象自不凡,张南皮外,无抗颜行者。”[3](P875)

  这些成就无疑是晚清实行的各种扶植工商业政策取得的成果。或云,20世纪初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是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的结果,其时,中国人民爱国精神大发扬,推动了国货的生产与销售。反美爱国运动对中国工业发展的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但是,如果清政府继续采取压制商务,而不是扶植商务的政策,再有利的机遇也将消失!

  第二,科举的废除,解除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活跃与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学堂学生人数增加很快。据学部总务司编的教育统计图表,1902年在校学生数仅6912人,1907年增加到1024988人,1909年达到1639641人。

  出洋留学生人数,长期在每年1-4人上下徘徊,最多是1879年的13人及1880年的12人。到1904年以后则有很大的增加:1904年为21人,1906年为60人,1910年达到107人。[8](PP589-592)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廷允许成立社团以后,知识分子结社之风大盛,其中包括许多政治性社团。仅就张玉法在《清季的立宪团体》一书中所提到的“气势最大”的政治团体就有:“预备立宪公会”(上海)、“宪政公会”(湖南)、“宪政预备会”(贵州)、“宪政筹备会”(湖北)、“粤商自治会”(广东)等。稍后国会请愿期间,还出现“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国会期成会”、“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等社团。各种学术社团亦陆续出现。1911年前,仅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五城市出现的各种学会就有18个。

  各地普遍创办了宣传新思想的报刊。1900-1910年间全国各地创刊的报刊总数达到844种。[9](PP442-449)出版地区几乎遍及全国,特别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除国内出版的报刊外,还有大量报刊从海外,主要从日本流传到国内。

  新式教育、社团组织、报纸刊物等事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推动人们的思想及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传统观念动摇,新的思想发展。1902年浙江乡试,有考生当堂演说自由民主各种思想,环而听者如蜂屯蚁聚,几将堂前栅栏挤倒。[7](P52)蒋梦麟生于1895年,晚清新政时期,他是20岁上下的青年。他在《西潮》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当年思想激荡追求新知的情况:

  我自从进了绍兴的中西学堂以后,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现在进了浙江高等学堂,眼前豁然开朗,对一切都可以看得比较真切了。我开始读英文原版的世界史。开始时似乎很难了解外国人民的所作所为,正如一个人试图了解群众行动时一样困难。后来我才慢慢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

  梁启超在东京出版的《新民丛报》是份综合性的刊物,内容从短篇小说到形而上学,无所不包。其中有基本科学常识、有历史、有政治论著、有自传、有文学作品。梁氏简洁的文笔深入浅出,能使人了解任何新颖或困难的问题。当时正需要介绍西方观念到中国,梁氏深入浅出的才能尤其显得重要。……我就是千千万万受其影响的学生之一。……他的《新民丛报》是当时每一位渴求新知识的青年的智慧源泉。

  在政治上,他主张在清廷主持之下进行立宪维新。这时候,革命党人也出版了许多刊物,鼓吹孙中山先生的激烈思想。……浙籍学生在东京也出版了一个定名《浙江潮》的月刊。这个杂志因为攻击清廷过于激烈,以致与若干类似的杂志同时被邮政当局禁止寄递。……这些被禁的杂志仍旧不断地从日本流入上海租界。……同情革命的人以及营求厚利者再从上海把革命书刊走私到其他城市。

  蒋梦麟谈到在浙江高等学堂最后半年的思想情况时说:

  满脑子矛盾的思想,简直使尚未成熟的心灵无法忍受。新与旧的冲突,立宪与革命的冲突,常常闹得头脑天旋地转,有时觉得坐立不安,有时又默坐出神。出神时,会觉得自己忽然上冲汉霄,然后又骤然落地,结果在地上跌得粉碎,立刻被旋风吹散无踪了。[10](PP64-76)

  可以说,“万马齐喑”的局面改变了,思想界风雷激荡!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活跃,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绅商的实力与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1904年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后,同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与天津商务公所分别改组为商务总会。各地商务总会亦陆续建立。据学者统计,“自1902年到1906年的5年间,全国范围内已成立的商务总会共30所,商务分会共150所。两会合计,共180所。其中144所是在商部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5](140)

  商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绅商有了自己的社会团体,他们已经形成一股社会政治力量。“在商言商”,已经不可能约束他们的言行。因许多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上,绅商发表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自己的活动。若干地区的绅商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商团。1907年上海成立南市商团公会,沪道准拨枪支、弹药,商团公会遂发展成为上海工商企业家掌握的一支准武装。自南市商团公会创立后,上海各行业纷纷组织商团,“至辛亥春已达一千余人,皆各业领袖遴选同业有志之士训练成团,并无游手之徒溷迹其间,故每逢开会及操演莫不整齐严肃,绝无喧哗”。[11](P285)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