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政”与同盟会“16字政纲”(8)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作者:茅家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推翻大清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方面,化解了分歧,取得暂时的一致。两者联手,导致宣统退位,在中国赶走了皇帝,这是中

  武昌起义以后,湖北咨议局长汤化龙出马拥护,并说服新军军官黎元洪接受都督职务。革命派与立宪派合流,稳定了起义后的武昌政局。在此后的各省光复过程中,基本上是革命派与立宪派合作的局面,只是由于各省两派的力量对比不同,在形式上稍有差异而已。以江苏省而论,苏州绅商代表、商会总理尤先甲、议董潘祖谦等面见江苏巡抚程德全要求宣布独立。程德全于11月5日,“恂苏五属士绅之请”,宣布独立,苏属各地,传檄而下。据统计,光复时江苏各地新政权的首领中,立宪派绅商官员占35%、革命党人占30%。[20](P15,P53)当时有所谓“和平光复”一词,即革命派、绅商立宪派、地方官员,从各自利益出发,形成的一致同意的决策。

  立宪派转而拥护革命原因是多方面的。清廷借立宪之名行集中权力之实,使立宪派人对它失去信心和信任,转而另寻出路是一大原因。正如张謇所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怨苦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道之不合方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21](P186)但也有众多立宪党人恐惧革命战争扩大迁延,社会动荡影响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经济利益,而欲消弭战争得到和平非拥护共和不可。这一点在张謇的思想上表现得十分清楚,武昌起义后,他曾经建议铁良、张人骏派兵援鄂,但很快就致电袁世凯说:“今则兵祸已开,郡县瓦解。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又说:“与其殄生灵以锋镝交争之惨,毋宁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21](P183)在其他多种场合,张謇表达了同样的思想。1911年10月21日,与伍廷芳等联名致载沣的电文中说:“旬日之内,望风离异者十有余省。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立宪政体断难相容于此后之中国。”[21](P174)1911年11月27日在复许鼎霖函中说:“现在时机紧迫,生灵涂炭,非速筹和平解决之计,必致俱伤,欲和平解决,非共和无善策。此南中万派一致之公论,非下走一人之私言。”信中还表示:此刻此时已不值得“为爱新觉罗氏争万世一系之皇统!”[21](P188)绅商立宪派拥护武昌起义,有它自己的考虑,它并不是赞同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清廷曾于1911年11月14日发布上谕,派张謇、汤寿潜、谭延闿等人分任各省宣慰使,“迅速分赴各属抚慰劝导,宣布朝廷实行改革政治宗旨”,想利用立宪派人士以求“内外相维,上下一心,共救危亡”。[22](P308)清政府发布这份上谕时,谭延闿、汤寿潜已分别担任了湖南、浙江省都督了。

  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推翻大清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方面,化解了分歧,取得暂时的一致。两者联手,导致宣统退位,在中国赶走了皇帝,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中国社会的很大进步。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符合绅商立宪派的愿望。革命党人与原立宪党人的联手合作也就到此画上了句号。此后,孙中山继续坚持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绅商则极力反对。

  早在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在上海同盟会本部欢迎会上就说:“民生主义至今未少着手,今后之中国首须在此处着力。此则愿与诸君共勉者也。”[15](P574)12月30日,孙中山与江亢虎进行谈话,回答如下:

  江:前读先生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专征地税之说,实与本党(社会党)宗旨相同。

  孙:不但此一端而已。余实完全社会主义家也。此一端较为易行,故先宣布,其余需与贵党讨论者尚甚伙。余此次携来欧美最新社会主义名著甚多,愿贵党之精晓西文者代为译述、刊行为鼓吹之材料。一俟军事粗定,吾辈当再作长谈。[15](P580)

  对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念,不仅革命党外很多人反对,即是革命党内,反对者亦很多。冯自由曾说:“民国成立以后至民七、八年俄国大革命之七八年间,国民党中之热心倡导民生主义始终不懈者,亦只有总理一人。”又说:“民五年六月,袁世凯自毙,总理自日本返沪,尝先后应上海各团体之邀,演进救国大计,其论题亦多以民生主义为号召。……某日,余等随总理参加某商会团体之欢迎会。当总理演说时,余闻胡汉民、马君武二人蹙额相告曰:先生今日又讲民生主义矣。一若深虑商界中人必不乐闻民生主义者。”[3](P211)

  同盟会、国民党内部反对者如此之多,遑论绅商。1912年1月1日临时政府成立,2日张謇被任命为实业总长,3日他与孙中山谈政策。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孙中山谈政策,未知涯畔。”[21](P662)“未知涯畔”者不着边际也。这一句话流露了张謇对孙中山政策的不满。1913年10月,张謇就任农林、工商两部总长时,宣布他的政策时有下列一段讲话:

  吾国有史以来,除盐铁、均输、铸币、屯田外,向无官业;且均为财政或边防之关系,无导民兴业之心。及清季国力日孱,士夫竞言生利,而各省官营业始纷纷出现。然排调恢张,员司充斥,视为大众分利之薮,全无专勤负责之人。卒之糜费不赀,考成不及,于财政上有陡然增预计溢出之嫌,于实业上不能收商费同等之利;名为提倡,实则俎之。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此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21](P275)

  这份就职宣言,正说明他与孙中山在政策理念上的原则差距。

  研究当年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绅商及其政治上的代表立宪派对同盟会纲领的态度及其演变原委,我想,有助于我们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

  【参考文献】

  [1] 光绪朝东华录:4[Z].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光绪朝东华录:5[Z].北京:中华书局,195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