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学术批评网 作者:陈三井 查看:
第一章“开眼看世界”,副标题是“中国人美国观的缘起”,共分四节。第一节“从闭关到开放”,指出鸦片战争是中国被迫从闭关到开放的重大转折点,象征衰微的中国在满腔屈辱中揭开了历史的新页。这种“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勃兴,同时意味著当时先进中国人的一种理性追求。
第二节“首开风气: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看美国”,介绍了三位先驱性人物的美国观及其贡献。文中引陈胜粦的话,推崇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开创了解和介绍美国之风气的第一人。林氏对中国人美国观的发轫,至少有三方面的贡献:(一)主持翻译《四洲志》,首次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美国的各方面情况,让国人比较确切而系统的了解美国;(二)明确区别了“米(美)夷”和“英夷”的问题;(三)影响了同时代的魏源、梁廷枬等人对美国的了解和认识。魏源(1794-1857)同样是早期中国人开眼看美国的先行者,他的垂世之作《海国图志》,以武、智、公、周、富、谊六个字,提纲挈领地介绍美国,把美国如何从殖民地独立到成为一个富强的新国家的历程,作了发人深省,成一家之言的生动描述。徐继畬(1795-1873)对美国的认识,主要体现于其所著《瀛环志略》一书。徐氏对中国人早期美国观的贡献,约略有如下五点:(一)第一次把美国的国名,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意译为“米利坚合众国”,与日后通用的“美利坚合众国”已相去不远。(二)较早以中国人自己的笔触,扼要介绍了当时美国各州和领地的情况。(三)对这个新国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四)第一次把华盛顿详细介绍给国人,华盛顿从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世界伟人之一。(五)对美国印第安人第一次作了较具体的描述。
第三节“梁廷枬的美国观”,作者为何用专节介绍梁廷枬(1796-1861),主要认为梁与魏、徐最大的不向之处,在于他尝试著独立编写美国史,不是汇编,而是剪裁资料,试图以时间为经,事实为纬,融会贯通,开创了国人自己编写外国“国别”通史的先例。梁氏曾著《合省国说》,共三卷,叙述哥伦布首航美洲至中美望厦条约签署之前的主要史事,含其立国始末、民主政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概况,尤对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的原因有深入的探讨,故在早期中国人的美国观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第四节“乔治•华盛顿:美利坚的象征”,透过梁廷枬《瀛环志略》对华盛顿的介绍和称颂,而把华盛顿当做美国的象征。这一节的安排略嫌牵强,似乎可以合并到第二节提到徐继畬时一并介绍,而没有单独成节的必要。
第二章“跨越太平洋”,副标题是“中国人对美国的早期实地观察”。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睹,从过去依赖他人静态资料的剪裁 汇编,坐井观天式的认识,隔靴搔痒式的评断,到“履西域,接西士,肄西文”的亲自实地观察,中国人的美国观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本章仅有两节,第一节“筚路蓝缕”,介绍了两位中国旅人的游记。第一位是谢清高(1765-1822),他自18岁起随番舶经商,遍历海中诸国凡十四载,后述其平生阅历及海外见闻,由杨炳南笔记,成《海外番夷录》一书,可能是中国人关于美利坚合众国最早的一部游记。书中记录了美国的土产,也介绍了美国「“尚毒技淫巧以及出入多用火船”。第二位是林瑊(1824-?),他在1847年春“受外国花旗聘舌耕”而赴美,遗有《西海纪游草》《西海纪游诗》等作品,对於美国的建筑、电话、水利等设施,印刷、舟车、纺织、锤铸等科技有具体的描绘。第二节“耳闻不如目睹”,主要提到华工与三批留美幼童的观感。华工是19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首先开始大量赴美的中国人,作者籍口遗下资料无多与华工文化水平不高,故笼统用“他们对于美国的印象不错”一句话轻轻带过。这显然是一种不用心的做法,详细讨论留待第四部分再说。至于对留美幼童的处理,作者仅引用勒法格(Thomas La Fargue)一的《中国幼童留美史》(China’s First Hundred)与高宗鲁的《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两书,对于他们在美国受教育的遭遇、文化调适等问题,似乎语焉不详。事实上,幼童对美国的体育运动,如棒球即是兴趣盎然,对溜冰、划船、社交舞蹈等都十分感兴趣。他们“美国化”的程度,也使美国人惊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