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8)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学术批评网 作者:陈三井 查看:
本书的征引参考书目固然多达三百多种,但明显可以看出两种缺憾:其一,著作未稍做分类,作者既未依姓氏笔划排列,同一作者亦未按顺序排列,查阅甚感不便;其二,对大陆出版成果掌握较多而完整,而对于港台四五十年来的著作,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史馆、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的出版品及李定一、孙广德、郭荣赵、汪荣祖、张存武等少数人的著作外,遗漏不少,涵盖面不够宽宽。就个人粗略所知,研究中美外交或美国华侨史的专家及其著作,尚有张忠绂的《中华民国外交史》(一)、梁敬镇的《九一八事变史述》《开罗会议》《史迪威事件》《日本侵略华北史述》,李抱宏的《中美外交关系》、郭荣赵的《中美战时合作之悲剧》与《美国、雅尔达密约与中国》,程天放的《美国论》、刘达人(Liu Ta Jen):A History Sino-American以及前面所提的几本有关华工的著作,或可供作者之参考。
留学生的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题材。作者除了对早期幼童留美的一段略有描述外,对台湾1960年代与大陆改革开放後的大批留美学生的著墨似乎不多。这些负岌美国的莘莘学子,为了追求新知,他们逐奖学金而居,或是在餐厅打工于街坊里辛苦打拼,他们与各色各样的美国人接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内心的滋味,真是如“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他们自己动笔,把那种特殊的感受和经验留下来,构成了“留学生文学”,也是中国新的一代了解美国的最佳素材。
“有人说,移民就像是把一棵已经长成的树连根拔起,种植在另一块陌生的土地上;也有人说,移民像是把咸水鱼丢到淡水里去生存” 。不管如何,无论台湾或中国大陆,新的移民潮又已开始,固然“脚踏乡土、心怀中国、放眼世界”应该是新代的中国人的志向,但有谁不知,一次新的移植,这里面该付出了多少的血汗代价与生命的拼搏战斗?这些辛酸的故事, 不也是作者应该关照的题材吗?
当然,1979年美国卡特政府宣布与中国建交,这在两岸的中国人定有两极化的反应,从报纸的舆论到杂志的评论车载斗量,如果能做个归纳比较,看看两岸的中国人的美国观,在同事件上有河南辕北辙的反应,倒是很有趣的事情。
最后,本书校对仔细,错字不多,但仍有两处名字误排。页七四,注三,编《蔡元培全集》的是高平叔,而非蔡平叔。页一五五~一五七。注四所引的作者是李荣秋,而非郭荣秋。
五、本书的价值
法国年鉴学派(L’Ecole des Annales)有所谓心态史的研究。“心态”(mentalite)一词,是近来法国和欧美史学界经常谈论的,这也是一个相当含糊的词。心态史包括了社会文化的系列基本层次:人们对生活、死亡、爱情与性、家庭、宗教、政权等基本观念、态度及行为方式,口头传说、神话传奇、民俗民风、日常规范等也相继成为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心态史的领域还可扩大到人们对政权、财政制度、税收等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和观念。 准此,中国人的美国观研究,或可视为种心态史或类似心态史的研究。
近人研究外国,或可以戴季陶的《日本论》始。戴季陶从很多角度去分析日本,对日本民族的自负心及向土心有很高的评价,日本具有消除不掉的岛国根性,而且一味崇拜而侮蔑中国。是书出版于1928年,对日本的大陆政策有棒喝的作用,但却没有改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甚至变本加厉,终至演变成中日战争的悲剧。 不过,从戴季陶的《日本论》到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菊花与剑》(The Ch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pattern of Japanese Culture),在时间上都有“明日黄花”之感。 我们需要不断注入新质素,具现代版的“日本论”。
《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书为我们的西方认识,树立了新的典范,为美国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我们不得不承认,撰一本断代性专题式的中美关系论著易,要写部上下几个半世纪通论性的美国观难。不管如何,路子已经有人走出来。期待更多的中国学者以毕生的精力或透过与外国学者合作的方式,写出林林总总的“日本观”、“英国观”、“俄国观”、“法国观”、“德国观”等,如此我们对东西方列强的认识,当可案然大备,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