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7)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学术批评网 作者:陈三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书为我们的西方认识,树立了新的典范,为美国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我们不得不承认,撰一本断代性专题式的中美关系

  第三节“天堂?地狱?”经过一番再接触之后,中国人终于发现,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它既不是“伊甸园”,不是天堂,也不是阴森森的地狱,而是个复杂的世界。一方面它是西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样板,一方面也饱受暴力、犯罪、吸毒、色情、精神危机的困扰。

  第四节“理性的审视”。要真正了解美国,需要透过理性的审视,要深入了解美国,更需要借重客观的学术研究!而非一如过去那种直觉式、浮光掠影的观察,或仅停留在感官的好恶阶段。作者在这一节中列举了许多学者们对美国历史、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美国社会以及中美关系等各方面有价值而扎实的论著成果,使得中国人对美国的再认识,有了更深厚的学术基础。

  第五节“如实地探索美国”。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学者已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戴有色眼镜、用一只眼看美国的积习,更懂得不再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对美国活剥硬套。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也是一种质的提升。当然,要如实探索美国的理想境界,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作者举出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坚持和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方法,其二,在倡导严谨学风的向时,应大力支持相互尊重的自由讨论,并真正杜绝多年来相沿成习的“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的丑恶行径。

  总共十一章的内容简介,已占用极大的篇幅。作者最后用结束语,试图解开美国这个谜。他画龙点睛指出,“从鸦片战争迄今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介绍和研究,已经经历了曲曲折折的惨淡行程。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美国观也留下反反复复的历史轨迹。‘花旗国’的形象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大约也很难说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定格’。或者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美国仍然是个未解之谜”。是的,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永远在变,但只要我们观察审视的方法随时代而进步,态度客观务实,不固步自封,不坐井观天,对美国将会有一个如实的看法和认识!

  三、本书的特色

  综观本书,它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特色,兹分述如下:

  (一)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在“开眼看世界”、“走向世界”的大前提下,这是迄今为止所写的第一本比较有系统的认识外在世界的著作。

  (二)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这也是第一本对美国从认识到观察,最言之有物的先驱性好书。论断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能单凭直觉的观察或主观的好恶,它必须奠基在扎实的资料上,所以这是一件吃力不见得讨好的工作,更是一件硬工夫的工作。对于作者的博览群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魄力和勇气,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作者的硬工夫表现在附录所列的333种主要参考书目,没有这些渊博的书目知识,缺少这份扎实的前人业绩,相信作者即使是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也是不敢轻易下笔的。

  (四)本书主题明确,宏观与微观均具,学术与通俗性兼备,文笔流畅,析理能力强,可读性高,尤其在字里行间将中国人从百年前的屈辱到当前扬眉吐气的爱国情感,随时表露无疑,从此一观点看,这应也是一本绝佳的爱国主义教材。

  此外,书中偶尔也有含蓄性的自我省思工夫,表现出历史学家理性、客观,尊重历史,捍卫历史的真实,维护历史的尊严,不为过去历史所造成的各式各样的偏见和误解所蒙蔽,终能超越历史的史家本色。      

  四、值得商榷之处

  本书开宗明义,主题是中国人的美国观,但作者一开始显然并未企图给中国人作一个文化上比较广泛的定义。观其内容所述,不自觉的仍有政治性和国籍上的考虑,完全以在大陆的中国人为限(尤其是1949年以后国共分治更为明显),这或许有它方法上或资料上的考虑,但如此不仅把境外的中国人或华人(包括在欧美、港澳、台湾的中国人)排除在外,而且将自己的研究局限在政治命题上,而不是一种客观性的学术研究,以致在格局上显得不够恢宏,在叙述上也失去了两岸四地相互比较观照的好处了。明白言之,在台湾至少有三分之以上认同中国,仍自称中国人的这一部分人,他们半世纪以来的活动和言论,对美国的爱恨情仇,在书中却完全呈现空白。

  本书的叙述,大抵以时间为经(起自鸦片战前的林则徐,止于1990年代),以事件为纬(将洋务运动、戊戍政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美国新政、抗战、国共和谈、中美建交等主题交互穿插在内),有系统的回顾了中国人百余年来的美国观,从朦胧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化,大致随着中美关系的起起伏伏而变化,而较少针对美国这个国家,从立国精神到民族性,从社会经济到教育文化,从政党政治的运作到新闻事业的发达,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到对美国文明的评价等方面,做较正面深层结构的剖析,予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本书对华工一笔带过,可能是最大的致命伤,美国的排华与抵制华工,罄竹难书!1885年怀俄明州石泉镇(Rock spring)的大屠杀案,震惊全国,也为中美外交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华工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在美国凭藉劳力苦力含悲忍泪以谋生的奋斗史,李长傅 、刘伯骥 、吴尚鹰 、李本京 、梁静源 、黄和英 等人都有翔实的纪录,相信作者并不陌生,但似乎有必要给予较多的篇幅,而不应一笔带过,好似要为惯于“欺善怕恶”美国人脱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