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9)

辛亥革命网 2011-06-14 00:00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政治转型意蕴的社会运动。伴随传统政治理念解构、现代政治理念建立,这场社会运动也造成政治话语系统的深刻变更,其

  劳氏的论调代表了复辟逆流,理当被时人所弃,但其所言“古之共和,明明有君”,“共和”不过是在“君幼不能行政”之际,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的暂时性措施,这一说法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的实情,揭示了中国古来并无民主共和国传统的事实。日本人用中国古典“共和”一词翻译英语republicanism,其实已使“共和”的内涵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民主共和传统的欠缺,专制主义传统的强大,正埋下中国近代民主历程艰难曲折的伏笔,辛亥后有人沉重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一位辛亥武昌首义参加者沉痛吟诗云:“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8](1912-07-18)表明“革命”、“共和”这两个中坚概念的现代义和世界义在中国得以真正普及和实施的不易。此中坎坷,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复杂性的一种表征。它也昭示:一种新时代中坚概念深植民族文化心理内层,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胡去非.总理事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M].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2.

  [4]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 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章士钊.复辟平议[A].甲寅杂志存稿:上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8] 蔡济民.书愤六律[N].中华民国公报,1912-07-1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